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玄幻魔法>剪紙風海報> 第三百四十六章:天子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四十六章:天子地

要說風水寶地裡,最富貴,最神秘的,非“天子地”莫屬了。

“天子地”,顧名思義就是出皇帝的風水寶地。如果能點一處“天子地”,那就是一個風水師畢生最大的成就,足以留名青史。

天下富人何其多,但皇帝能有幾人?

風水師能點中一處“天子地”,那可是眼力、實力、運氣三者合一,缺一不可。須知“天子地”這個東西,向來是可遇不可求的。普通人遇上了,也未必能看得出來,而有實力的風水師,又不一定能看得到這“天子地”。就算是能看得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但“天子地”也並非十全十美的,要是沒有實力補全風水缺陷,非但成不了什麼“天子”,甚至因此身死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就好像明末李自成那樣,他先下狠手破壞了明朝的皇陵,而崇禎也派人去破壞了他的祖墳。兩人互相鬥法之下,自然就白白便宜了關外的滿人了。當然,這個只是傳說而已,誰也沒法證實。但自古以來,大人物們通常都信風水,但表面都不明說。風水是帝王權貴的燙手山芋,而一般人迷信風水,則是希望天上掉餡餅。殊不知,好風水是得和福德相匹配的,沒有福德,再好的風水你也享受不了。

唐晨之所以對“天子地”感興趣,完全就是想看看,傳說中能出皇帝的風水,到底是怎麼樣的。

曾老雖然對風水一知半解,但是對典故還是很熟悉的:“傳說明代江夏侯周德興,奉皇帝朱元璋的聖旨到處破壞他所看到的‘天子地’,而泉(quan)州皇跡山東嶽原本就是一塊‘天子地’,據說也是被江夏侯所破。因為周德興破壞了泉(quan)州十八處的天子地,所以在周德興回京前,泉(quan)州人用送殯的鼓樂為其送行,周德興誤以為是喜慶之樂,心存愧疚,便叮囑鄉紳在泉(quan)州各城門建一關帝廟鎮兇邪。在其他各地‘天子地’被周德興破壞殆盡後,他便回朝復旨,向朱元璋奏明此情,朱元璋聽了十分滿意,又問他有沒有看見過‘絕戶地’。

江夏侯說泉(quan)州東門外有一塊‘剪刀絞芙蓉’的‘絕戶地’。朱元璋即下旨將此地賜他安葬。原來朱元璋是怕江夏侯暗中私探‘天子地’不報,遂以‘絕戶地’賜葬以絕後患,江夏侯萬萬想不到忠心耿耿的自己會得到朱元璋的猜忌。但在‘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下,周德興也只能忍痛‘謝聖恩’,但要求日後將他的棺材豎葬,以維持一個‘單丁過代’的孤單局面。

但過後不久,一個遊方和尚為他在墓上豎了一塊大石碑,名義上是為江夏侯歌功頌德,實際把風水變成了‘孩兒架枷’,這樣就連單丁過代也保不住了,斷絕了香火。江夏侯真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要不是他太懂風水堪輿之術,也不會落到這個地步……”

“哼,一派胡言!”

四哥斥道,“周德興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臣子,他在明朝建國之前就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立功最多,在當時所有的將領之中他是功勞最高的一個人。在明朝建國之後,他成為朱元璋身邊的得力干將,在年老的時候依舊為明朝進行大練兵。你說,這樣一個開國功臣能不被皇帝猜忌的?再說了,正史上記載,是周德興的兒子周驥在皇宮中和宮女yin亂,周德興受株連被殺的,還被夷了族。都誅了九族,哪裡還有什麼香火?”

唐晨不得不承認,相比較曾老的話,還是四哥說的接近實情。

朱元璋雖然趕跑了韃子,建立了明朝,但是他誅殺功臣,素來為人詬病。周德興功高蓋主,被朱元璋找個藉口殺了,也在情理之中。

要不然,為什麼他兒子在皇宮中yin亂,要牽連到周德興?以周德興的功勞,還保不住自己的一條命嗎?

這麼一想,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

當然,唐晨不是歷史見證者,所以他也不敢下斷論。

在古代,陵墓特別是帝王級的陵墓,保護措施相當嚴格,是不能亂動的。如明、清兩朝律例,挖墳掘墓者“斬立決”。不要說挖了,就是進去看看,都可能遭殺頭之災,“挖祖墳”的念頭是一絲不能有的。不只如此,還要祭拜、修繕,如在清代,康熙、乾隆下江南路經南京時總不忘去拜謁明孝陵。如今在孝陵享殿前門基址上的“治隆唐宋”碑,就是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下江南時所題。朱元璋在建了大明王朝,當上皇帝后,同樣不忘過去的君王,要一一祭奠,還給漢高祖劉邦專敬了一杯酒。

帝王陵一向是神秘的,屬“禁地”,連陵區周邊的圍牆都是靠不得的,牛羊也不會讓放。中國帝王陵的選址到底神不神呢,其實不神,差不多都離不了一個共同的標準,即“龍、穴、砂、水、山,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具體說起來,內容就複雜了,在執行時忌諱很多。在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下,陵墓的選址不能馬虎,就是民間人們在給逝去親人安葬時,仍要講風水。而帝王陵選址的好壞,直接影響國運、江山的興亡,格外受到重視,選址不慎被帝王殺掉的風水先生不在少數。各帝后妃陵寢的選址和營建也是這樣,無不考慮龍、砂、穴、水、山、明堂、近案和遠朝的相互關係。期望背後龍山重崗、開屏列帳,陵區負陰抱陽。左右護砂,環抱拱衛,溪水分流,藏風聚景。近案似幾,遠朝如臣,使建築物前後對景,遙相呼應。當自然山川條件不能十全十美時,就人工加以修,補、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機結合在一起,造就出一個理想的“人造”風水寶地。

清代帝王陵寢選址、規劃時的“天人合一”觀念,承繼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牆是不規則佈局的,到過這座世界目前儲存最好、最長的都城牆的人會發現,牆體都是傍山依地形順勢而建,城牆帶景象優美。如依傳統的“中軸線”理論,方方正正,就不會有“鬼臉照鏡”這樣的“金陵四十八美景”。朱元璋為自己選擇陵地址時,也追求陵與自然和諧統一,“遵照典禮之規制,配合山川之形勝”。朱元璋與歷代皇帝一樣,宗法禮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戀,對陵址選擇的講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風水佳境,賜福朱氏子孫。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陵寢制度,是在明朝完備起來的,明朝的帝王陵分佈在四處,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這些陵所在都是建在風水寶地上。

&nbsp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