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遭遇失敗,就找各種理由,將戰敗的後果推卸給那些武將身上。
又因為朝堂是文官把持,也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和慣例。
皇帝往往只能無可奈何的,讓那些武將背黑鍋。
下一次再起戰事時,又讓文官指揮武將,陷入了一個死迴圈。
如果是王朝鼎盛時期,仗著家底強,能折騰得起。
可一旦遇上強悍的外敵,譬如蒙古、金朝的崛起,亦或是天災人禍,譬如明末,就很容易國土淪喪,成為他人砧板上的魚肉。
文官勢力不強,處於一種平衡狀態,每逢戰事,都讓武將直接負責,軍事實力自然可以保持長久一些。
但這也造成了,朝堂上很容易出現權臣,亦或是後宮亂政的局面。
沒有了文官系統的制約,宗親、武將、後宮、外戚,都擁有成為權臣的資質。
可好處也明顯,那就是權力高度集中,若是碰上一個明主聖君,哪怕只是一箇中興之君,少了那麼多掣肘,皇帝就可以隨心所欲的頒佈自己的旨意,帶領帝國走出泥潭,再度崛起。
譬如唐朝,首都幾次被攻陷,但幾次又重新奪了回來。
偌大江山,處處狼煙四起,不知有多少路反軍趁機稱雄,邊外又有異族窺視,這要是放在明朝或是宋朝,早就亡國好幾十次了。
可後續唐朝先後誕生幾個明主英君後,迅速地扭轉乾坤,再造大唐。
這就是得益於中央高度集權的好處。
但後續的歷史,也是眾所周知的,被一群太監給玩壞了。
解決掉了宦官,又迎來武將或是世家出身的權臣,徹底將唐朝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中。
……
在皇權遠遠不如清朝具有權威性的明朝,皇權縱然有文官系統進行制約。
也有不少文臣,敢忤逆皇帝的旨意。
但像那些文臣,哪一個不是中央的大佬?
各地封疆大吏,誰敢忤逆?
畢竟,皇帝還是名義上的天下之主,皇帝擁有裁撤內閣首輔的權力。
這就更別提,一個小小的靈犀道觀的觀主了。
不說皇帝,僅需皇帝身邊的心腹一句話。
當地的父母官,就會屁顛屁顛的獻媚邀寵,替皇帝解決好這件事,希望能納入皇帝的法眼,早點高升……
“看吧師傅,這就是權力。我因為擁有權力,所以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藍心道長大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