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以後父親帶著阿拜準備去找母親。
爺爺阿支反對,更不同意把阿拜帶走。阿拜的父親是偷偷離開的,爺爺發現之後追了幾十裡地,硬是把阿拜給搶了回來。
有了這些前情,阿拜就知道自己這次遠行,爺爺一定會阻攔。
這樣的時候他才能很真切的感受到一種無助。
以前偶爾還會抱怨父母,把他一個人丟在這裡從來不回來看看。此時此刻就能完全理解他們的無奈了,回來也許不難,但是想從這裡走出去那可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天空灰濛濛的,看上去像是陰雨天卻絲毫沒有溼潤的感覺。
這其實是銅鑼鎮的常態,一年四季總是這樣,好在阿拜早已習慣了。
說實話銅鑼鎮的居民對他們一家還是滿尊重的,不過這一切全是因為銅鑼山上的銅鑼廟。
這裡的人不拜神不祭天,卻對銅鑼廟畢恭畢敬,異常的虔誠。
銅鑼廟裡就掛著一面巨大的銅鑼,隔一個時辰就會敲響一次,每次三響。
爺爺阿支就是專管敲響這面銅鑼的。
不看鐘表,不看日頭,全憑感覺就能很準時的敲鑼。
居民們敬奉銅鑼不光因為那是一件傳了幾百年的古董,重要的是這面銅鑼有靈性。
銅羅鎮方圓百里都是各個時期開採銅礦留下的廢墟,鎮子就包圍在正中間。
早年間這裡曾經是一個繁華的大鎮,開採銅礦帶來的財富先要在這裡彙集,然後才流向外面的花花世界。
與此同時各種技藝高超的銅鑼匠人都聚集在這裡,讓鎮子更加繁榮。
只是隨著開礦範圍的拓展,周圍的水源被切斷,年長日久廢墟成了荒漠,一年四季浮沉瀰漫,寸草不生。鎮子與銅鑼山之間流過的那條小河逐漸斷流,到後來就徹底乾涸。
奇異的是銅鑼山下有一股湧泉一點都不受影響,泉邊的一口井總是滿滿的,足以保證全鎮人飲用和澆灌山腳下的幾畝薄田。
在鎮民看來銅鑼廟和這眼保命的泉水是密切相關的,阿支爺爺之所以一年四季值守按時間敲響銅鑼,就是不想讓泉水斷流。
據說那次阿支爺爺去追阿拜回來,用了幾個時辰時間,中間耽誤了兩次敲鑼。有人親眼看見泉水突然間就像洩底了一樣,先是井水回流,緊接著泉眼裡不再冒水。
人們慌了,聚齊鎮上的所有人爬到山上,才發現阿支爺爺不見了。
整個鎮子除了阿支爺爺再沒有人知道時辰是怎麼來推算的,也沒有人知道現在該怎麼補救。
銅鑼廟的一切在人們心目中是神聖的,誰也不敢亂動,只有焦急地等待阿支爺爺回來。
這面銅鑼掛在山頂上有些年頭了裡,只是沒有人能具體說明是哪朝那代的事。
銅羅鎮上的人都是歷朝歷代從各地遷過來的,各種膚色,各個種族都有。久而久之他們已經丟棄了祖輩所獨有的習俗,跟銅羅鎮所有人一樣,不再有信仰,他們只敬奉山上的這面銅鑼。
那次因為把阿拜追回來而耽擱了鳴鑼,鎮上人好幾天吃不上水。全村人跪拜也沒起作用。
阿支爺爺自己在山頂上跪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除了到時辰起身敲鑼之外,就那麼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