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心而論,明軍將針對的重點放在張獻忠的身上並沒有錯。
畢竟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已經打了十三年。
長久的生死徘迴之下,當初那些威名赫赫的首領們,心態早已經產生了變化。
有的人意志堅定,戰鬥到底。始終對大明王朝仇深似海,不將大明推翻誓不罷休。
有的人思想動搖,心生絕望。覺著大明王朝江山鞏固,不管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推翻。
有的人從當初的一文不名,成為了現在的一方霸主。品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後,再也不捨得放手。
有的人投降官府,甘為爪牙。功名利祿之下,甘之如飴,徹底站到了反動一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避重就輕,打擊頑固起義首領,顯然是正確的選擇。
秉承崇禎的意思,明軍只是咬著張獻忠死纏爛打。哪怕是近在遲尺的羅汝才,官軍都採取了招撫的策略。
張獻忠的處境當然萬分艱難,可這卻成全了李自成。
得知各部領袖重新造反,大明已經調集了所有的軍隊前往鎮壓,附近地區空空如也。
李自成就知道,自己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
他迅速召集人馬,衝出商洛山,重新馳騁於河南大地。
雖然他現在的人馬只有一千多,可李自成毫無畏懼,再也不想窩在山溝溝裡面無奈等死了。
李自成原本的計劃,是前往湖廣同張獻忠、羅汝才會合,集中力量作戰。
可是走到半路上,聽聞張獻忠、羅汝才去了四川,而且四周官軍雲集,李自成不得不放棄計劃。
這時,那個書生向李自成提出了建議。
「闖王,如今大有可為之地,只在中原。無數百姓嗷嗷待哺,視朝廷如仇寇,自然視闖王如甘霖。只要闖王義旗所經之處,千軍萬馬也只是等閒。」
這個書生,是在李自成蝸居商洛山的時候投靠來的。
此人名叫李巖,乃是開封府杞縣黃龍崗人,並且有舉人功名。
雖然是讀書人,但李巖在家鄉本土名聲很好。經常仗義疏財,並且為窮苦百姓發聲,因此深受愛戴。
當地官府在大災之年仍舊盤剝百姓,催繳更甚。
百姓繳納不出,官府就抓人用刑,逼的百姓家破人亡。
李巖看不過眼,仗義執言,卻惹怒了地方官,栽贓他通敵流寇,將他抓進了監牢。
有俠女紅娘子,得知李巖的義名,悍然闖入監牢,將他救了出來。
兩人且戰且走,一路躲避官府的追捕。聽聞李自成就在商洛山中,便趕來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