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的存在,不僅阻礙了夏國對外擴充套件的腳步,也嚴重損害了東亞的海上貿易。
之前荷蘭為了打破這個局面,曾經和鄭氏發生過沖突。
奈何東印度公司實力有限,又被鄭芝龍本土作戰所擊敗,導致東亞海上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
這一次夏國提議對鄭氏動武,荷蘭人立刻積極響應。
普特曼斯更是極力要求擔任此戰的指揮官。
他發誓要一雪前恥。
奈何巴達維亞距離太遠,在這個沒有遠端通訊的年代,兩邊沒辦法做到緊密配合。
夏國也只是通報了一個作戰的大概時間,其餘的就全靠荷蘭人自由把握。
普特曼斯在巴達維亞組織了一支由七艘戰艦組成的艦隊,朝著中國近海而來。
見識過鄭芝龍的厲害,所以他十分小心。
他先是進駐了荷蘭在臺灣島南部的據點,然後收買了當地的漢人偵察鄭氏的動向。
得知鄭氏傾巢而出、不知去向,普特曼斯愈發的謹慎。
他又耐心的等了十來天,見鄭氏的船隊始終沒有返回,料想應該是去同夏國作戰了。
他還耍了一個心眼兒,對外宣稱要率領艦隊返回巴達維亞。
然後在海上繞了一個圈子,透過巴士海峽一路北上。
不過這麼一耽擱,讓他沒有趕得上舟山海戰,卻迎頭碰上了敗退而回的鄭氏船隊。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普特曼斯一眼就看出了鄭氏的狀況不太好,痛打落水狗的機會,他怎能放過?
尤其此時在寬闊的海面上,根本不用擔心鄭氏的火船,正好完全發揮出荷蘭戰艦的優越效能。
大戰立刻打響。
普特曼斯將自己的艦隊分成了兩組,就遊弋在鄭氏船隊的外圍,不停的用數量更多的火炮欺負鄭氏落後的戰船。
此時的鄭芝龍手中,尚有一些剩餘的青銅炮。
在威力和射程上,不比荷蘭人的火炮差上什麼。
奈何數量太少,而且戰船的效能更加沒法相比。
一番苦戰,鄭氏損失慘重,士氣更是跌落到了谷底。
“大哥,在此地和荷蘭人糾纏於我不利。理應速速返回老家,如此才能渡過難關。”
鄭鴻逵心急如焚,向鄭芝龍勸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