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小小地寒暄了一番,賀敬之就今天的比賽的安排,和盧東傑作了簡單的說明。
娛樂事務組和香港電臺經常合辦節目,這場歌唱比賽也是第二屆了,自然駕輕就熟。
趁著大會還沒開始,盧東傑先去一趟洗手間,不然等下坐在評判席上,一坐就幾小時。
在洗手的時候,他看到鏡中左側的一個陌生人,穿一套灰色西裝、白襯衫、似乎對他笑了笑。
這人雙眼長得深邃,筆挺的大鼻子,五官倒不是很英俊,卻讓他有一絲熟悉感。
盧東傑不由打量了多幾眼,於是試探地笑問道:“閣下是韋秉純先生?”
對方伸出手來,帶著幾分驚訝的笑容,“盧先生一下子就認得出我,真是讓我意外了。”
果然,沒有認錯人。
盧東傑和他握握手,煞有其事地說:“我也經常跑香港電臺,只可惜每次都無緣拜訪韋臺長。”
他眼前的這個男人,棕色的卷頭髮,藍色眼睛,微微發胖的身材,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
在香港人眼中,他們外國人的面孔看起來幾乎完全一樣,甚至連名字都十分迷惑人。
這位香港電臺臺長韋秉純,乍聽名字,一般人都難以想象,他是個根正苗紅的英國人。
韋秉純微笑看著他,“盧先生在傳媒界可是大放異彩,實在讓人刮目相看呀!”
這人的語氣是那麼具感情夠誠懇,以致盧東傑暫時沒聽出來他是否有話外之音。
盧東傑不動聲色,只好打了個哈哈,“我這個外行人去搞風搞雨,純屬好運而已。”
韋秉純臨走前,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盧先生的頭腦這麼靈活,我想以後我們可以有不少合作的機會。”
盧東傑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想了一想,嘴角終於露出了一絲玩味的笑意。
眾所周知,在五臺山上,三家電視臺之間的競爭激烈,相互之間互相拆臺。
其實香港電臺和商業電臺兩者之間,同樣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關係。
香港電臺屬於政府主管機構,但處在這個高度資本化的社會,同樣不可避免捲入競爭當中。
香港電臺獲得的資源,自然不是私營機構比擬的,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但它同時也要承擔教化和宣傳的社會責任,即使吃力不討好,也要不計成本地投入。
商業電臺則沒個負擔,完全是出於商業化的市場運作,考慮的只有利益。
商業電臺也不會跟市民講什麼耶穌,什麼節目內容受歡迎,他們就製作什麼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