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朱見濟留靖遠伯王驥用晚膳,並介紹朱見深和沐琮與他認識。
一邊是年過七旬的垂垂老者,一邊是十歲出頭的毛頭孩子,在這個時代裡,王驥足以當朱見深他們的太爺爺了。
這樣的組合也是朱見濟的無奈之舉,一方面自己根基淺薄,只能夠用自己的身邊親信,另一邊又必須給予老臣權力,維繫朝堂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情況一定會發生改變,朱見濟只需要熬著就是了。
三日後,特科正式舉行,考試地點在奉天門內,因為考生人數不多,不必去奉天殿。
特科屬於科舉考試的一種,與常科相對,可以理解為選拔特長生的考試,唐宋兩朝特科常有,也被稱為制科,比如蘇軾便是特科出身。其最大的特點便是不定期非常規,朱見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能夠最大程度地提現自身意志。
和尋常科舉考試不一樣,這一次朱見濟限定考生務必要為官三年以上,有過一定的官場經驗,一旦選中即可立刻赴任。
一方面有身份限定,另一方面時間緊急,若是最近不關注時政的,同時身處地方的,肯定是趕不上這個機會了。
值得一提的是徐有貞身為左副都御史,是正三品的高官,也參與到這場考試中來,是考生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人。不過朱見濟沒有限制官員品級,也不算是違背規則。只要他有才,即便是大學士參與其中又如何呢?朱見濟來者不拒,只要有才,願意自薦,朱見濟就給他這個機會。但是很多高官自矜身份,那就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了。
因為朱見濟之前就有交代過徐有貞下西洋一事,徐有貞準備充分,條理分明,言辭有據,尋常御史和翰林官根本比不上他。哪怕是王驥不太看得上徐有貞為人,但是在推選的時候也不得不將其選為頭名。
除卻徐有貞之外,朱見濟還選拔了兩人,都是翰林院的官員,平日負責詔書的擬寫,通曉時政,言之有物,朱見濟頗為喜歡。
朱見濟在乾清宮設宴,召見這三人赴宴,道:“朕開此特科便是選拔非常之人才,諸位愛卿體察朕心,朕甚是滿意。日後報效大明,建功邊陲,朕何昔封爵之賞!”
徐有貞眼神都發生了些許的改變,其他二人也是一樣。文官當到頭不過是大學士兼六部尚書,再不濟多些虛名,比如少保太保一類榮譽虛銜,哪裡比得上封侯蔭子呢?三人連連謝恩不提。
朱見濟讓王驥主持這場特科便是這個目的,有現成的人物在這裡,你們只要立下功勳,不管文官武官一律都有封爵的賞賜。朱見濟就不信徐有貞他們連這個好處都能夠忍住,全部給我好好辦事。
次日,徐有貞等人便先行一步,趕赴南京,親自監督下西洋的一應事務。
朱見濟得到這一訊息之後,才突然明白封爵對於普通官員意味著多大的誘惑。積極性竟然這麼高,日後這個胡蘿蔔可要多用一下才行。
一個爵位罷了,只要不是世襲爵位,其實影響都不大。即便是世襲爵位,日後也有藉口褫奪。總而言之,調動手下人辦事才是真理。
又過幾日,朱見深也動身前往南京了,隨行的有英國公張懋等一大批權貴,大多數是年輕一代,張懋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一人。一切都在往朱見濟設計的道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