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循等人不願意順遂朱見濟的心思蠲免賦稅,原因真的很簡單,就是朝廷開支日繁,國庫日漸虧空,已經拿不出錢來了。
不加稅都已經是朝廷“仁慈”了,貿然減稅,到時候各項事業無法推進,被迫重新徵稅反而有損朝廷威望。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這些古代治世,在任皇帝時常減免賦稅,不見得是他們真的心繫百姓,主要是因為這些皇帝遇上了好的天時。天氣轉暖,中國作為農業國家糧食產量隨之上升。手裡有錢糧,才有減免賦稅的能力,要不然就是空談。
眼下氣候處於下行期,全國近十分之一的地區受災,財政壓力巨大,若是隨意減稅導致日後賑濟糧發放不出來,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朱見濟就是大明朝的罪人。
理是這麼一個理,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錢去哪裡了?朱見濟目的不在於減稅,而在於借減稅一事捅破所有人都不敢公之於眾的兼併問題。這件事,沒完!
所以,朱見濟刻意表現得非常不成熟,強硬道:“
家無三年之積不成其家,國無九年之積不成其國。朕體恤生民不易,蠲免其賦稅,也不求一次減免九年,但只減免一年而已,我大明朝建國近百年,竟無一年之積蓄乎?爾等在此搪塞推辭,是要朕做天下笑料嗎?”
“此事容不得爾等推辭,若是做不得這事,請辭告老便是,朝中自有英賢願擔負重任。”這話就像是一個鬥嘴的孩子說出來的一樣,不過朱見濟以這個年紀說出這番話來也合乎常理。
天子態度如此強硬,哪怕是陳循也不願忤逆,答道:“陛下聖德,微臣這就召集部內群臣將議定此事,事後給陛下一個滿意的答覆來。”
“宮中朝中,一應用度,凡是可以減免者一應減免,冗官濫吏合該罷黜者盡皆罷黜。新朝新氣象,爾等可知。”
“臣等明白!”
再之後,這場令人不悅的對話就結束了,對於雙方而言都是好事。朱見濟轉身就回到後宮之中,和太皇太后吳氏言及此事。削減宮中用度一事,自然要和吳氏說。
“祖母,外朝的臣子全不把朕放在眼裡!氣死了!”見到吳氏之後,朱見濟當先說的就是這句。
外界冷風呼嘯,吳氏正在屋內織布,或者說與身邊侍女一起織布。這個織布的器具非常巨大,光是纏繞的絲線就有數十道,需要四五人才能夠操作,如此器具自然織出來的東西也是非常複雜,光是半成品就織有多種繁複圖紋,一些圖紋層層堆疊,針腳細密至極。哪怕是朱見濟不通此道,也能夠感覺到其中蘊含著相當多的心血。
聽到朱見濟的抱怨,吳氏暫且放下手頭的工作,笑道:“外朝的臣子多著嘞,是哪個這般膽大包天,膽敢惹我的乖孫呀!”
“唉,再過幾日便是新年,孫兒見這些年天災頻繁,想要蠲免天下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結果下面的人都說開支大,蠲免不了。我大明朝難不成連一年都錢糧都沒有積攢下來嗎?”
吳氏聞言,倒是沒有站在朱見濟這邊,道:“先帝留給你的臣子都是精幹能練之輩,若是可行斷然不至於推辭。你可以心意一動作出決定,下面的人卻需要思考可行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