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異葉黃鵪菜> 第一百六十一章 聖人之茶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六十一章 聖人之茶道 (2 / 2)

孔子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如山之沉靜,故樂於山;智者如水之跳躍,故樂於水。

飲茶也罷,茶道也罷,若體悟“仁智”之樂,便須有較高之學識和德行操守了。

老子言:“滌除玄鑑,能不庇乎”?

這是說,對自然的體悟,須滌除俗塵雜念,有我之見,使本心清明,一妄不存,一相不著,虛心觀照,內省自性,方能以無我之見,體道自然之玄妙之境。

這也是品茶體道自然之法門。有了這樣的心態,便可飄然於物外,達到一個無俗的境界了。

茶之雅俗,關乎人品,關乎學識。氣韻濃淡,關乎心境。

故而王安石說:“茶之為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無。”飲茶的過程,逐漸成了人的修德、人格完善的過程,這就要求飲茶人具有一定品位、修養。特定的飲茶環境,也使飲茶成為一個怡心養性的審美經歷。

自然美是樸素的,它表現為天之自高,地之自厚,花之自開,月之自明講究的是一個自在無為,淡然無極。這在茶道中表現為樸素簡潔,純任心性,不造作,隨意之境而心神會合。

一幅好的畫境,往往亦是茶境,如倪雲林的《容膝齋圖》,近處以折帶皴寫出石岸,幾株枯槎,一座孤亭,一灣湖水,遠處以淡筆畫一抹遠山,極為荒寒孤寂,畫面自然,不著痕跡,瑩潔素雅,不沾塵煙。這樣的絕塵靜謐之境,不正是禪坐、品茗之意境麼?

茶道,抑或畫道,屬精神文化活動,與功利無關。這個狀態是放鬆的、愉悅的、用心的。

人千秋,茶千骨,人情百態,茶情百韻。

茶韻,是茶的色、香、味,是茶給人的風雅情趣,茶給人的氣派風度,是一種茶道的精神文化。

各種茶都有自己的品色,茗茶更有名茶的獨特韻味。

善於品茶的人,都講究欣賞茶韻,名茶之韻,韻在本質。

真正的茶韻,是悠然心會,其妙處難以描說。

清代學者梁章鉅在《歸田瑣記》中,曾經把茶之韻,用“香、清、甘、活”四字來概括,然而茶的味香、氣清、醇甘、鮮活,須透過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覺傳遞,最後用心靈去品鑑與欣賞,才有韻味。

茶韻,是獨自的心領神會,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果是獨賞獨思,茶亦可雅心。

夜深人靜,心情清淨閒適,一杯在手,清香溢頂,茶養生氣,茶散悶氣,感受濃淡,冷暖自知。

一個人喝茶,其意不僅在止渴,而更在於鑑賞其色香味,體會其苦甜醇,領悟其淡雅清。

獨飲獨品,自省自悟,飲出茶的真性,品出人生百味……

寒夜客來茶當酒,以茶奉客,氣氛熱烈和樂,主客曲盡情意,展示茶利禮仁,茶表敬意的茶之韻道。

三倆良朋,沏壺好茶,閒話家常、天南地北,茶以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真可謂:茶壺雖小深似海,泡著三江五湖水,茶盤不大似江山,裝點乾坤古今情。

你一杯來,我一杯去,一杯復一杯,將正氣溶入感恩中,將清明化入包容中,將和諧滲入分享中,將雅量傾入結緣中。

這正是令人豪情萬丈,意氣風發,茶不醉人人自醉,暢飲到情深處,月朦朧,眼朦朧,當自高呼:“人間仙境在何處,乘此清風欲歸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