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一這一次體驗非常獨特,喝茶前,要體驗洗心。
一日,到了如何學茶道的時候了,農天一先是被安排來單個茶屋,這個茶屋就是一個草菴,沒有窗,也沒有洞,只有單個茶門,所有人都得爬進去。
進這個茶屋之前,眾人都要去聽一下水的聲響,並把水潑在手上洗洗手,這時手就懸掉在石頭之上,那水沿著石頭流下去,直接流到地底下,就有異樣鉅細的缸接住每個人流經石頭的水滴,水經過石頭流下去所需五到十秒鐘,流下去便溢位叮叮咚咚水琴的聲響。
——這一過程就叫洗心!
在開始喝茶時之前,主人先得把飲者的心洗一次,才能開飲。
一杯茶之趣。
今日早課,農天一跟學生講茶趣。
明代張源在《茶錄》中寫道:“飲茶以人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會泛泛矣,獨飲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農天一根據其意把它歸納為:一個人飲茶為“神”,兩個人飲茶為“勝”,三四個人飲茶為“趣”,五六個人以上則為“喧”,即是吵鬧和喧雜的意思。因此,品茶不宜人多。
農天一是這樣理解的,所以他跟學生講道:
一個人品茶時,精神易於集中,情感也容易隨著四溢芳菲的茶香而得以昇華,莊子的《知北遊》中寫到:“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因此,才有人稱之為“獨品得神”。
二人對啜稱之為“勝”,表達了一種意境,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與知己一起品茗,推心置腹,傾訴衷腸,心有靈犀,無窮情趣,盡在其中。
三四人飲茶為“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幾位知心的朋友品茗,相互交流,溝通思想,啟迪心智,調侃人生,互通友晤,取長補短,則受益匪淺。
五六人以上不是不可,但要忌雜,只要是朋友在一起志趣相投,一樣可以品茗論弈,啜飲抒懷,盡享美味。
其實大多品茶人追求的都是一種意境。唐代詩人王昌齡《詩格》雲:“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中國茶藝要求品茶時要做到環境、藝境、人境、心境四境具美。以求意趣盎然,情景交融,茶人合一。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農天一認為飲茶不外乎有兩種喝法:一是解渴,二是品茗。解渴,就是口渴了,並不需要任何方法、理由和環境的情況下,隨意喝上一杯爽口的茶水,一般都是一飲而下,以達到解渴的目的。這是一般人常見的行為。
品茗則不同於解渴,它要求品茶人用心去感受,細細的品,慢慢的嘗,每種茶葉都有它獨特的韻味。不同的季節、產區、人群,對茶的要求也不同,品茶的受益程度自然也不同。
所以農天一說,茶貫穿於日常生活之中,無處不在,且好處多多,趣味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