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異葉黃鵪菜> 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啟新學堂(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啟新學堂(上) (2 / 2)

隨後,農天一發告示,很快招到幾名學生。這時,他正在課堂上講解茶葉製作技藝發展演變史呢。

他講道,中國製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各種茶類,從手工製茶到半機械化製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品質特徵的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技藝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他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梳理:

首先,是曬乾或烘乾散茶。

茶之用,最初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後來發展到生煮羹飲,都是直接取用茶樹鮮葉。

唐朝以前,茶葉的加工比較簡單,採來的鮮葉,曬乾或烘乾,然後收藏起來,這是曬青茶工藝的萌芽。

其次,是從曬青散茶到曬青餅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工具簡單的條件下,散茶不便儲藏和運輸,於是將茶葉和以米膏而製成茶餅,這就是曬青餅茶,其產生及流行時間約在兩晉南北朝至初唐。

第三,是從曬青餅茶到蒸青餅茶。

初步加工的曬青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覆實踐,發明了蒸青製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搗碎,制餅穿孔,貫串烘乾。蒸青餅茶工藝在中唐已經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蒸青餅茶雖去青氣,但仍具苦澀味,於是又透過洗滌鮮葉,壓榨去汁以制餅,使茶葉苦澀味降低,這是宋代龍鳳團茶的加工技術。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大致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在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衝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壓榨去汁的做法,卻奪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第四,是從蒸青餅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餅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

元代王楨《農書》,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採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溼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幹,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初期,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為流行。

再就是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於餅茶,茶葉的香氣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氣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香氣的炒青技術。

明代,炒青製茶法日趨完善,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幹,這種工藝與近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

最後就是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比如我們“三濟堂”生產的黃茶、紅茶。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