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廬帶有總結的語氣說,在這五個各具特色的峽谷洞天風景中,以武陵峽的書法石刻最多;月亮洞的攀巖飛渡最險;兵馬洞的傳奇色彩最濃;天坑洞的曲折連環最奇;楊樹洞的鐘乳造型最眾。而消水洞的吐故納新就最為有趣。”
農天一連聲“嗯嗯”,又說:“父親概括的真妙!”
據查,武陵峽人文景觀是清朝咸豐年間(1853年)修建。峽巖壁陡峭,藤林叢生。峽的左邊是象山,右邊是獅山。入口北側呈“V”形谷地,峽口兩側巖壁上書有“武陵峽口”、“山高水長”等石刻。
峽口巖壁下部是一“A”形暗河出口,暗河水緩慢注入洞口前的平靜碧潭之中,顫若絃音,似靜欲流的樣子。
入峽行至200米處,就到了“拜壽潭”邊,潭水幽深碧綠,鮮亮照人。離潭約兩丈高的右巖壁上,刻有圓形篆書雙“壽”字樣。再往左拐,右邊巖壁置一天然神龕,中間題刻“漸入佳境”四字。
愈前行,景色愈幽,沿途可見三疊系海相薄層石灰岩,層層疊置,岩層由傾斜逐漸變成水平狀態,繼而突變為褶皺岩層,並現一“圓石坑”。石坑直徑約5米,深約2米,周壁直立,底部平坦,無堆積物,在沒有瀑布和跌水痕跡的幹谷裡,其成因令人費解。
繞過圓石坑後,不遠處可見月亮洞,因形似上弦月而得名。從峽底上到洞口,有幾十米高,頗為險峻。洞前的碧潭,深不可測,碧綠透亮,潭邊峭壁陡削且立著寨門,上刻“尋鹿門”三個隸書大字,其上石壘寨牆,已有灌木藤蔓遮掩,若隱若現。
因潭太深,無法從谷底上行至月亮洞。他們便曲折迂迴,只有從潭右邊兩丈多高的岩石壁坎向上攀登,才能走近月亮洞。趨前,兩邊巖壁漸漸合攏,僅容一人透過,一塊圓石卡在石縫正中,便穿石縫而入,洞中豁然寬敝明亮,洞含洞,多鐘乳石。
月亮洞長約100多米,洞內建有環形石壘寨牆,中部有屋,皆為石樓建築,依勢而造,小巧別緻。左側的一棟共四層,曰“待月樓”;右側的一棟共兩層,曰“枕雲窟”。兩處石材建築均高於地面50餘米,如仙山瓊閣之意趣,有飄飄欲仙之感。可見古人的匠心獨運。
洞中有一石碑,碑文為《小桃源記》,前序後詩,共224字,簡煉地描述了武陵峽、月亮洞的景緻。
此碑刻於清朝咸豐五年(1856年)九月,碑文作者為楊汝平,自號“墨痴子”。正如碑所述:“層樓結構精且整,丹梯百步勢崔嵬”。
更為妙者,月亮洞中又現一潭碧水,常年不枯。更不可思議的是,月亮洞與周邊的楊樹洞、兵馬洞、天坑洞相互串連起來,形成一個“四洞合一”的巨大地下長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人歎為觀止。
農廬解釋道,這月亮洞旁陡巖處的古道,原為古代官道,須攀登至上方才能抵達平坦路途,東行500米,就是天坑洞了。
農天一看了看古道說,是去往京城的。
洞內九曲迴環,天坑四周地面呈漏斗狀,向坑中心傾斜,寬、深約100米。自藤林隱蔽險道,沿陡峭坑壁盤旋而下,穿過一道寨牆和寨門後,就可達荊棘叢生的天坑底部,再透過坑底的一道寨牆和石門,天坑內部夢幻迷宮便置於眼前,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坑底寨門內側有石砌階梯平臺數級。迷宮內,左前方有一洞口,外行數米就是兵馬洞入口處,奇幻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