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陸羽就生活在竟陵的西江邊上。陸羽在湖北天門的舊跡很多,古雁橋、文學泉、西塔寺……此外,城北佛祖山也有陸羽求學舊跡,遊歷峽江考察茶事後,陸羽曾再度回竟陵東崗結廬。安史之亂後,他“行哭涕泗”,忍痛離開,南逃避亂,從此再也沒有回過生他養他的故鄉。
世界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提出,茶葉是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專著《綠金:茶葉帝國》一書中更是提出,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英國,與茶葉有關。因為有了茶,英國工人甚至連沉悶、辛勞、艱苦都成為可以忍受的事情。
一杯茶裡,有閒情雅興、經濟變革,也有辛勞的人對艱困人生的對峙和超脫,無關乎中外。
陸羽的時代,是講究煮茶的。之後,出現點茶和泡茶法。現在煮茶倒漸漸沒落了。不過,輕啜一口西江水泡出來的天門綠茶,味淡,卻也雋永。這也是對茶聖陸羽最好的懷念。
後人將陸羽“御前煎茶”以戲曲文藝的形式搬上舞臺,其場景就是再現茶聖陸羽在皇宮為皇帝親自煎茶的場景,表現了“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的“陸羽煎茶法”和“天子嘗茶,龍心大悅”的全過程。
茶由“禮”而生,將泡茶的過程上升為“禮”,體現出茶的內涵和精髓。茶道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而中國茶藝本含“茶道”之精神,怎可捨棄?
一代茶聖陸羽遊歷峽江考察茶事曾來到荊山深處,他被這裡的奇峰澗谷、疊嵐芳草所折服。
他在《茶經》中寫道:山南(1:以峽州上,(原注: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3。)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天鹿禪寺就坐落於峽州境內,其地理得天獨厚,佔據兩大寶地,即佛教聖地與絕品黃茶生產地。山因鹿名,茶隨寺傳,名山名寺名茶,天設地造,一脈相承。
寺院禪茶的種植起源,相傳在建寺之初,有一僧在寺邊發現一株茶樹,採後品嚐,馨香濃郁,回味無窮,驚呼神茶!頓時寺院傳開,僧徒紛紛種植,當地群眾也競相引種。後來,又在寺後的巖坡上發現三株罕見的白茶樹,色白芽壯,品質超群,因此又有“白茶禪味”的美名。
有人問及茶艾,僧言:土人採伐,鮮有存者。
至清朝乾隆年間,禪茶被選為“貢品”,乾隆皇帝飲後,頓覺清香滿口,精神倍增,夜寢難眠,龍顏大悅,御名禪茶為“好淫茶”。
所以陸羽早在《茶經》中就有荊山產茶的歷史記載。到了清光緒九年,臨濟正宗四十五世僧人金田雲遊此寺講經,品飲禪茶,賦詩云:
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種馨香滿面燻。
不但清心明目好,參禪能伏睡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