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仙茶需要長期儲存,因此要求水分含量保持在較低的範圍。乾燥可以蒸發水分,使茶葉含水量降低,利於貯存保質,同時可以進一步形成茶葉的色、香、味。所以道仙茶的乾燥與做形往往是融為一體的,即在做形中乾燥,在乾燥中做形。
農廬聽後,大加讚賞。
道仙茶以“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表達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徹悟茶道、天道、人道,表現對自然的迴歸,渴望“道法自然”的理念。
以品味道茶,修性養生,追求長壽之道。古有道人將茶道功夫作為道人必備的“訟課、打坐、茶道”三大功夫之一。
最後,無為道人吟誦了一首道仙茶久傳的歌詠:
修真苦淡味仙靈,
自種雲腴摘玉英。
亙古與人甘齒頰,
春風百萬億蒼生。
道教尚服食,又奉茶為草木之仙骨,因此愛茶者甚眾,有茶道合一的說法。
這時,無為道人起身離桌,兩人互致問候,互相道別。
農廬站在店外,目送無為道人遠去的身影,那飄拂的道服彷彿在風中蕩起波瀾,農廬不覺在心中泛起一層溫馨的漣漪。
無為道人是要將道茶的真經傳授給農廬,農廬已經心領神會。
無為道人所言鳳山道茶,確實具有“形美、香高、味醇”的產品內質和“養身、養心、養性、長壽茶”的特質,產品品質上乘,文化底蘊深厚。
如果概括起來講,道茶的妙用有三:
一是飲茶消病。茶,藥書上稱“茗”,俗話說,十道九醫,道人十分注重道茶的藥用價值,在仙山鳳山,古往今來,有不少道人飲茶消病。
二是飲茶養生健身。飲茶能清心提神,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可以說在養身健身上是一個具有多功能的飲品。
三是修身養性之用。道人打坐,講究“和靜怡真”,尤其是夜裡打坐,在靜坐靜修中,難免疲倦發睏,這時飲茶,能提神思益,克服睡意,以及道人修身養性。那麼,飲道茶有利於品味人生,參破“苦諦”,沏杯好的道茶,飄香觀色,則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妙用。
據史料記載,唐代茶文化在繁榮昌盛的同時,沒有忘記本源。唐封演的《封氏聞見記•飲茶》中記載,飲茶之風“始臼中地,流於塞外”。這裡的“中地”,是指中原、中部地區。
正如陸羽《茶經》中所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荊山就屬於陸羽所說的“巴山峽川”地區,這裡既是世界及我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道茶文化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