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文院身為一州最頂級的文道學院,自然有其可取之處。
他教學的模式與李講想象中的有所不同,每個星期都會公開張貼一份課程表。
課程表上詳細寫明瞭每個時間段,有哪位老師開講的哪方面的課程。
學員可以自行根據需求去聽講,如果願意的話,甚至可以上一整天的課或者不上課,專門去藏書閣泡著。
透過這段時間的摸索,李講也算是對精神世界裡,那金色大書有了部分了解。
激動過後,如今的李講只剩下冷靜。
作為一個伴隨著他穿越而來的外掛,金色大書並沒有他想象中那麼逆天,不具備任何防禦,殺伐,搜尋等功能。
唯一一點長處,便是它記載著華夏文明史上,所有入流的作品。
只是絕大多數,都保持在封存的狀態。
李講閱讀學習可以,但若是想要透過任何渠道,任何方式將其帶到現實世界,體內的才氣會在瞬間蒸發,就像是沒出現過一樣。
透過實驗,李講逐漸確定。
不說是“鎮國”了,甚至就連“巔峰貫州”這個級別的作品,以他目前的修為也無法寫出。
就像是一位巧婦面對著無米之炊。
沒有食材,廚藝再高也沒有用。
新生試煉後,許多人都以為李講會一如既往,保持高歌猛進,說不定還會主動找光明會的麻煩。
但出乎眾人預料,李講行事非常低調,每天不是在藏書閣,就是在某間教室上課。
直到這時,眾人似乎才猛然想起。
在那清明文會結束之後,李講好像就是這樣的。
他從來就不是那種如太陽般吸引注目的存在。
因此,不知不覺中,人們便不再討論他了。
伴隨著新來的一屆學員逐漸適應這裡的環境,青州文院也終於慢慢恢復平靜。
一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過。
這日晚,李講在藏書閣學習完離開,沿著常走的小道回住處。
忽然,他的腳步一頓,在轉角處看到了一道令人意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