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大風歌》,李講招來狂風助推,雖然同樣是以才氣作詩,但相比於直接用才氣助推,這種方法無疑是更加省力。
好似僅僅過去了二十個呼吸,李講等人所站的浮冰便從最後的梯隊,一舉衝進了第三梯隊。
照這個趨勢下去,恐怕沒多久,他們就會追上第二梯隊,將之前落下的距離統統彌補。
“果然如此!”
浮冰之上,李講感受著這風馳電掣的速度,兩眼發光。
他的想法果然是正確的,既然是爭渡,那必然體現在一個“爭”字之上。
若單純比誰的修為深厚,那未免也太無聊,太無趣了些!
又是二十個呼吸,李講等人的浮冰正式躋身進入新生中的第二梯隊。
不過很可惜,《大風歌》的加持時間有限,到這裡的時候助力逐漸減弱,而且這樣的方法不是李講等人的專利。
意識到可以透過作詩來加快浮冰的速度後,幾乎所有隊伍都紛紛動了起來,書寫各自學習過的詩詞。
一時之間,墨海之上寶光陣陣,一塊又一塊浮冰驟然提速,如大雁般悍然掠出。
這下新生試煉終於有了一點“爭渡”的氛圍。
“李講,四個人中你的詩才最好,我們三人輪流默寫一些熟悉的疾行詩,你就不用操心了。”石思源沉聲道。
他的意思是讓李講當場作詩。
“沒錯,你才氣有限,在這種關頭更是彌足珍貴,應該全放在書寫新作上。”強昊也贊成這個分工。
同樣一首作品,在不同人的手中寫出,呈現的是截然不同的威力。
比如《大風歌》,李講是這個世界的原作者,又是第一次作出,所以可以推動浮冰前行兩公里。
但在崔哲,石思源的手中則不行,沒有這兩層光環,又沒有深研字義,同樣的才氣頂多推行一公里。
不得不說,這個計劃很美好。
如果李講能夠不停地輸出新的作品,那光他一個人的存在,就足以比得上兩位金丹境初期的學員。
這樣以來,他們隊伍成員配置差的問題就算是解決了。
但問題是……
“你們也太看得起我了吧?”李講哭笑不得。
一般來說,除了大儒,誰敢說自己每一首作品都能入流?
這無比考驗一個人的文字功底,和與生俱來的創作天賦。
“沒事,實在不行你再說。”強昊道。
他也知道,這對於一位養氣境讀書人來說,太過強人所難。
說話之間,崔哲,石思源輪流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