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母就怕自己想單獨給李三娘私房銀子的話兒被兩個媳婦子聽見,左右張望了下,才越來越靠近李三娘的耳朵邊,小小聲說了。
“阿孃,兒知道阿孃體貼兒,但兒真的有錢,出嫁前兒改進的那益元散每月的分紅不少呢。
阿孃不必擔心,這咱家這麼大的房子兒是買不起,稍小些,只住兒和露珠兒的小房子,兒還是能買得起的。”
李三娘在心裡感慨李母的愛女之心,也想著還是得增加經濟來源,畢竟二十畝地的收入和藥方的分紅是固定的,就那些,雖然日積月累下來也不少,但還得教養露珠兒呢,將來露珠兒出嫁的嫁妝也得現在就攢起來。
這裡不是現代,現代女性還有可以選擇不婚不生孩子的權利呢,這裡不論男女,到了歲數不成婚可是不成的。
唯一的可以說還算好的就是小娘子出嫁的嫁妝可以集結成單,一式三份,孃家一份,夫家一份,官家一份,假如將來和離,這就是憑證,是可以全部帶回的,是女娘在夫家生存的底氣和後盾。
李三娘又對李母說:“阿孃,兒想著這房子,最好就在咱家附近,離得近些,方便等兒身子大好了,兒想帶著露珠兒直接就搬過去,也便宜些。”
李母聽到這兒,焦急的想反駁,還沒出口,李三娘繼續說道:“大嫂對我多好,阿孃你還不知道。
說句阿孃勿怪的話,兒敬重大嫂,兒小時候都是大嫂帶著的。
二嫂雖是晚了兩年來咱家的,但二嫂是個實誠的性子,從沒跟人紅過臉,對兒也好。
是兒自己想住出去的,兒終歸是和離歸家的,大郎他們一日日都大了起來了,尤其是大郎都快十五了,翻過年去,都能給他相看了,不好讓他再繼續和二郎他們住在一塊兒了。
正好等兒搬了出去,把兒那個屋子規整規整,來年有媒婆上門,咱們也好說話不是。”
“我的兒,阿孃只覺得委屈了你。”
“委屈什麼,阿孃,兒是何其有幸有咱們這麼一大家子親人呢。兒定是上輩子修了福報了,才能投到阿孃的肚子裡來的。”
聽著聽著,李母這一腔母愛上來了,眼眶都溼潤了。
李三娘一看這架勢,趕緊說:“阿孃,你等著,兒去給你拿幾塊兒點心包好放籃子裡,等去人家等婦人發動的間隙要是餓了還能吃一口墊墊。”
雖然武帝登位後一系列的施政舉措裡也有鼓勵百姓儘早分家另居的,但父母在不分家這點的影響不是這五六年就能大範圍改變的。
而且闔家聚居也是一種百姓抱團生存的方法,互幫互助的把日子過下去。
武帝也減免很多賦稅,最近兩年還自主徵召兵士,而不是強徵了,但百姓還是習慣了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
除非是經商的人家,才會子女一成家就分家。
因為武帝不抑制商業發展,反而鼓勵,有很多優惠政策,分家是能把利益最大化的,導致商戶人家分家的倒是多些。
李大兄在金吾衛,守衛金光門,住在長安城內最是便利,畢竟他天不亮就去上值了,有的時候有個什麼事,旬休日也是說走就走的。
長安城,居不易。
李大兄又是自幼跟隨李父長大,親父已亡故多年,又是邊人,也就沒什麼父系親人可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