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潛龍之所以要去張家口搞銀子,正因為那裡是八大晉商之一的范家老巢。
而且另外七家晉商乃至所有大大小小晉商的商貿集中地也在張家口。
說起晉商,這群傢伙可是真的有錢。在清代的時候,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晉商穩居全國商幫之首,稱雄商界500餘年。在晉商這個顯赫群體中,晉商八大家赫赫有名。
八大晉商一般是祁縣喬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縣渠家、臨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
而晉商的崛起,在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位於大明九邊中間,完全是藉助了山西的地利條件。
因為山西地區長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交界,草原遊牧民族是一個生產力極為低下的群體,需要從中原獲取大量生活物資,這才為各朝代晉商的崛起提供了根本。
沒錯,晉商不只是明清時期所獨有。從漢朝開始,晉商就已經發展起來了,成為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農耕民族之間的通商紐帶。
區別在於明朝之前的大多數晉商都有著家國大義,不像明清時期的晉商這般為了利益可以無底線賣國。
而明朝晉商的突然再次崛起,得益於明朝食鹽專賣的“開中法”。明朝規定,朝廷直接控制著食鹽的生產和專賣權。
商賈想要獲得食鹽的販賣權,必須憑藉“鹽引”,食鹽的大規模生產經營在兩淮,但是“鹽引”卻掌握在邊地的軍隊手中。
要求商賈必須將邊軍需要的大量物資,比如糧草等,輸送到邊軍手中,換取“鹽引”,然後才能在兩淮購買食鹽進行銷售。
這樣的制度出來以後,因為邊地都集中在北方九邊重鎮,運輸路途的遙遠,以及邊地的兇險,嚇退了很多商人。
但是對於長期活躍於九邊的山西商人完全不是問題,山西本身就是邊地重鎮。隨後山西商人憑藉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投入到為明軍提供軍事物資的隊伍中,由此獲得經營食鹽這樣的一本萬利的生意。
由此山西商人控制了糧食轉運和食鹽經營兩項大宗貿易,明朝時期兩淮的鹽商十之八九都是山西商人,被這些晉商給壟斷了食鹽的貿易。
因為經常為邊軍運輸物資,晉商與邊軍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和組成利益同盟,因此本該是帝國大門守護者的邊軍將士一旦被金錢所腐敗,就會開始為晉商出入邊關,進入蒙古各部和遼東提供了方便之門。
另外,晉商在兩淮的勢力擴張,使其可以投入大量的資源,資助讀書人透過科舉進入明朝朝堂,成為他們走私牟利的保護傘。而且東林一系的官員就和晉商也有利益同盟的關係。
如此龐大的利益網路下,晉商逐漸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與邊軍和朝堂上的兩淮一系官員形成了巨大的利益同盟。
終明一朝,有兩大邊患,一個是東南的倭寇,另一個就是北方的蒙古和建奴的侵擾。這裡面都有兩大國家內部的勢力在支援,一個是東南海商,另一個就是晉商。
海商暗中支援倭寇,晉商暗中支援蒙古和建奴。
野豬皮的建奴勢力興起之後,從萬曆到天啟,明朝一直都期望以經濟封鎖限制後金的發展。這個策略也沒錯,經歷封鎖確實能把野豬皮給活活耗死。
但是因為晉商的存在,以張家口為基地,透過蒙古向後金輸送糧草等軍事物資,甚至傳遞情報,協助建奴擊敗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