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血嘯狂凌txt微盤> 第一百一十章 蒙古習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章 蒙古習俗 (2 / 2)

土葬,以前多為王公貴族選用。開挖墳坑時,最淺也在九尺以上,挖坑時的草皮放在一邊,等把屍體埋好後再將草皮移回。不久,草又重新長滿原地。若怕以後記不住地點,就在地面上壘幾塊石頭作記號。

火葬,是隨著藏傳佛教進入草原後出現的一種喪葬形式。喇嘛死後多用火葬,一般都在野外進行,火化的同時立墓。隨著時代的進步,蒙古族人的葬禮也以火化居多。

還有一種,人死後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一直到掉下來為止。然後將屍體置於荒野,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能進入天堂。’

因此,即使成吉思汗這樣顯赫的帝王或者元朝歷代皇帝,也都沒有留下豪華的陵墓和陵園建築,使得“成吉思汗陵究按照蒙古人的習俗,元朝天子無論死於何地,都要運往漠北肯特山起輦谷成吉思汗時稱為不兒罕山,位於蒙古國北部中央省和肯特省,蒙古聖山,不兒罕山是蒙古帝國的發源地。)安葬,葬處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元代諸帝除憲宗蒙哥葬地不詳外,其餘皆葬起輦谷,但是起輦谷的具體位置到底是哪裡,始終都是個謎。

據史書上記載,1226年,成吉思汗以抗命之罪領兵親征西夏。經過所向披靡的一系列征戰,成吉思汗就已感到身體不適。彌留之際的他,讓兒子窩闊臺繼承汗位,號令天下,並讓諸子立下了擁護窩闊臺繼承汗位的文書。臨死前,他又對窩闊臺、拖雷以及諸大將囑咐了深思熟慮的滅金方略窩闊臺遵循這一方略於1234年滅掉了金國),並特別叮囑他們,他死後先不要為他發喪舉哀,以免讓敵人知道他已經死去。

根據成吉思汗的遺命,成吉思汗死後蒙古軍秘不發喪,將裝有成吉思汗遺體的棺木用氈子裹起來,秘密放到用12頭犍牛拉著的大車上運往葬地。

為了不走漏半點鳳聲,送遺體的靈車,沿途所遇,不管男女老幼,全部殺死。

實際上這也合著一種古老的風俗,為死者尋找其在陰間的奴僕。

尤其是當西夏國王帶領眾臣開啟城門向蒙古軍投降時,蒙古士兵如惡狼般撲上去,將人統統殺盡,把整座都城夷為平地。蒙古兵在殺死這些人的同時,還殺死這些人的牛馬牲畜,邊殺邊說:“到陰間侍奉我主去吧!”因此,沿途所遇人畜均成為刀下之鬼,徹底杜絕了走漏風聲。

那麼,成吉思汗為什麼要實行如此詭秘殘酷的密葬方式呢?

這與成吉思汗殘酷的征戰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有關。

首先,成吉思汗清楚地知道,無數生前不可一世的統治者,其身後的墳墓往往遭到肆無忌憚的破壞,盜墓者或者是因為攫取墓中的財寶,或者是一種政治上的仇視。那麼,作為殺戮無數的殘酷征服者,成吉思汗有著無數的仇敵,為了免遭如此厄運,選擇秘葬理所當然。其次,蒙古族早期信奉的薩滿教認為,生命是生、死、再生的過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死後迴歸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人間萬物都有靈和靈魂,人的靈魂藏在人的。

另據傳說,蒙古軍曾徵發2500名工匠為成吉思汗陵建造陵墓,完工之後,800名士兵將所有工匠集中在秘密處殺死,然後,這800名士兵也被全部處死。所以,成吉思汗墓到底在何處就徹底地成了“天字號”的機密。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後來的蒙古大汗,元朝皇帝等都是)密葬後的處理方式也是他的陵墓不知所蹤的一個原因。據說,蒙古諸汗下葬後,會驅馳龐大的馬群在其葬地來回狂奔,掃滅痕跡,然後派重兵守衛,方圓數十里內均為禁地,不準任何人靠近。等到來年草木叢生,人馬散去,根本無法辨認墓葬所在。

喜歡血雨嘯狂刀請大家收藏:()血雨嘯狂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