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隨身帶著未來空間免費閱讀> 第454章 垂直農場和生物圈三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54章 垂直農場和生物圈三號 (2 / 2)

氣霧栽培是利用噴霧裝置將營養液霧化為小霧滴狀。直接噴射到植物根系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的一種無土栽培技術。

與傳統農業相比,水栽培法的效率提高了70。而氣霧栽培法又比水栽培法提高了70的效率。

這一點,對未來的宇宙航行和外星殖民是至關重要的。

氣霧栽培法不僅最節水。也最節肥,種植環境也不受侷限,它解決了傳統土壤栽培中難以解決的水分、空氣、養分供應的矛盾,使作物根系處於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從而發揮作物的增長潛力,使植物生長量、生物量得到大大提高。

……

就在離垂直農場大樓不到十公裡的一個地點,還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正在進行當中。

為了給空間站、宇宙飛船、太空城市和外星殖民做一些前提試驗,提供生態系統藍圖,東方集團、桃源集團與新華國航天部、科學院、農科院等機構合作,共同投資30多億人民幣,準備建立一個大型全封閉人工生態迴圈系統——生物圈三號。

藍本就是上個世紀由利堅國投資建設的實驗設施“生物圈二號”,這套系統旨在密閉狀態下進行生態與環境研究,增進人類對自己居住的這顆星球的瞭解。

生物圈二號是此前世界上最大的封閉式人工生態迴圈系統,位於圖森市以北的沙漠中,因把地球本身稱作生物圈一號而得此名。

它被用來證明人類在封閉環境中,再加上一些陽光的幫助,就有可能生存下去的建築設施,也將應用於人類未來的地外星球定居和宇宙載人探險。

生物圈二號計劃形成於1982年的一次科學家會議,於1987年建造,歷時8年才完工。

它佔地12800平方米,容積達141600立方米,由80000根白漆鋼梁和6000塊玻璃組成,耗資1.5億美元。

這是一座巨型的封閉環境,有居住區、熱帶雨林、紅樹林沼澤、熱帶草原、沙漠等,甚至還有一片可容納珊瑚礁、能掀起陣陣海浪的“迷你海洋”。

還有一個很大的集約農業區,用來種植食物,配備有完善的農業裝置,包括一臺打穀機。

這個封閉結構在密閉狀態下可以作為月球、火星殖民的實驗基地、潛在核大戰後的庇護所,也可以用作居住型實驗室,對地球整個生態系統與環境進行大尺度研究。

生物圈內共有約4000個物種,其中動物、植物約3000種,微生物約1000種,它們分別來自於世界各地。

1991年,有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員首次進駐生物圈2號,1993年走出,在裡面停留了21個月。

期間,這些“生物圈人”吃的食物全是自己種的,喝的是迴圈水,呼吸的氧氣則來源於植物,還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積累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和實踐經驗。

1994年,科學家第二次進駐,工作10個月後於1995年走出。他們在這期間對大氣、水和廢物迴圈利用及食物生産進行了廣泛而系統的科學研究。

可惜,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太多的漏洞和問題:沒有完善、嚴密的研究計劃;生物圈2號的氧氣未能順利迴圈;水泥建築物影響到正常的碳迴圈;降雨失控、多數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生殖,其滅絕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還有病蟲害肆虐,黑螞蟻爬滿了建築物等等。

最終經廣泛討論,科學家們確認“生物圈二號”實驗失敗,未達到原先設計者的預定目標,也證明瞭在已知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離開了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

雖然這次大型實驗以失敗告終,但生物圈二號無論從規模、技術難度和複雜程度,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來看,均堪稱人類科學史上的一大傑作,也為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生物圈三號吸取了教訓,技術更先進、佔地面積更大、先期準備更充分,包括新型建築材料和裝置的使用等。

在未來的“天宮”空間站上,也會實驗植物在失重環境中的生長和培育。

利堅國、羅剎國等國已在空間站上培育了豌豆、小麥、玉米、稻穀、洋蔥、蘭花等100多種植物,果蠅、蜘蛛、魚類等動物在失重狀態下也可以生長、繁育。

如果這些技術能應用到宇宙航行和外星殖民上,人類的生存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