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泉家在老廟丘的八畝旱地有五畝是果園,有柿子、黑李、臘黃李、蟠桃和蜜柑等數種果樹,另外三畝則種了杉樹。
因為葉泉一家很少回來,果林便讓葉明誠照看著,而葉明誠忙不過來,只是管理了經濟效益好的一些果樹,加上這些果樹普通老化嚴重,因此大多數果樹掛果不多,村裡的小孩也經常跑過去當野果採摘。
玉陽長棗是玉陽縣最有名的特産,為當地古老的栽種品種,果實較大,以肉厚、皮薄、核小、味鮮而聞名,很像奶牛,故有“牛奶棗”這個別稱。
玉陽長棗可鮮食,曬幹為紅棗,也可加工為蜜棗和阿膠棗,玉陽蜜棗早在漢代就已經聞名遐邇,清道光年間進入宮廷,還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長棗曾在八九十年代輝煌一時,玉陽縣開了三四十家蜜棗廠,年産一千多噸,在當時賣到了四五元一斤,而一棵成年棗樹的産量能達到數百斤,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村民的搖錢樹。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棗瘋病的蔓延,棗樹大面積傳染枯死,玉陽縣長棗的種植面積從五六萬畝銳減至現在的三千多畝,而且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興起。
葉泉家當年曾有近兩百棵棗樹,都是三十年以上的大樹,那時的收入比一般城裡人還高,後來果樹枯死,無法醫治,失去了最大的一塊收入,只能當柴燒了,可以說,這也是葉明昌走出桃源村的主因之一。
棗樹的樹體較高大,枝葉較密,果園裡還剩下三棵棗樹,都是四十年以上的老樹,樹高八九米,冠徑也超過了七米以上。
三棵棗樹有兩棵掛果不多,稀稀拉拉的,如果不是與棗葉顏色不同,都很難看出來,剩下的一棵卻掛了不少,葉泉只目測一下,估計有兩百斤左右,有幾根樹枝都被上面密密麻麻的長棗壓彎了腰,倒垂下來,很讓人擔心隨時會斷裂。
成熟的棗子呈長圓柱形,平均果重在十五到二十克之間,外皮為黃白色,不少已經著色,表皮染上了深赭紅色,極富光澤。
幾人也不著急打棗,而是站在樹下,選紅色的長棗摘了往嘴裡塞,長棗的果肉質地較細,十分鬆脆,汁液少,吃起來鮮甜可口。
吃了十多個,安慰了一下肚子,葉泉將彩條布鋪在掛果最多的那棵棗樹下面,然後舉著竹竿往長棗多的枝條上砸去。
只聽“啪”的一聲,長棗和一些葉子像下雨一般掉在彩條布上,幾個性急的男孩,不顧長棗砸在腦袋上的疼痛,蹲下身子就開始撿長棗了。
葉泉笑道:“都別急,先打完再撿。”
打了幾十竹竿,樹上的長棗已經變得零零星星,而彩條布上則鋪上了一層長棗和碎葉。
直到枝條上已經看不到長棗了,葉泉才停下手來,將彩條布上長棗堆在一起,葉文齊等人將枝葉挑出,將長棗放進籮筐裡,偶爾挑到一個半紅或全紅的棗子便在手上擦一擦,丟進自己嘴裡或口袋裡。
這棵棗樹打了大約有兩百三四十斤,另外兩棵加起來才四五十斤,裝了四個蛇皮袋。
又在果園裡摘了一袋雪梨和幾十個柿子,一行人才趕著馬車回到了村裡。
回到家裡,見日頭正當午,葉泉便在大門外面的曬谷場上鋪開一張曬谷席,把長棗倒在上面,現在玉陽縣的蜜棗廠都倒閉了,沒人來收購,還留有幾棵棗樹的村民都是將其曬成紅棗。
曬幹的紅棗可以直接食用,也可用來做湯、藥膳、泡酒等。
《禮記》中稱“棗慄飴蜜以甘之”,還認為棗可用於菜餚製作。
棗具有益氣養腎、補血養顏、治虛勞損之功效,《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書對此有詳細記載。民間還有“一日吃三棗,紅顏不顯老”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