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時後將盤子取出,高湯已經變成了酥鬆的白色孔狀結構。
拿鏟子一碰就碎了,將它們全部鏟下來,和凍油一起帶回豐年鬥碗。
三高叔拿手指沾了點粉末放嘴裡:“咦?這戲法怎麼變出來的?這東西跟我的高湯一個味道,鮮,真鮮。”
李君閣燒了一桶開水,將粉末和油脂放到裡邊,對三高叔說道:“三高叔你品品,看看和你的高湯有啥區別沒?”
三高叔舀了一點嘗了嘗:“沒對頭……”
李君閣納悶了:“哪裡沒對?”
三高叔皺著眉頭:“味道還是那個味道,可怎麼淡了好些?”
李君閣說道:“不應該啊,剛才是一桶,現在還是一桶啊……”
三高叔說道:“這個好解決,少加些水就行了。”
李君閣說道:“太笨了!昭娃在這裡就不會犯這種錯誤!我怎麼就全加進去了呢?!來來來再給我桶高湯,我再去弄一次。”
等到第二次弄,李君閣可不再犯傻了,先稱好一桶高湯的重量,得到所有高湯粉的重量,再算出每十克高湯粉對應的水量,然後帶上兩杯,天枰,重新返回了豐年鬥碗。
這次十克十克來,以計算出來的十克對應水量為基數,然後以百分之五遞減,調出了六碗湯來讓三高叔品嘗。
三高叔分別嘗了一下,指著百分之八十五水量那碗說道:“這個!這個和我家高湯幾乎一模一樣,反正我是嘗不出什麼區別來。”
李君閣大喜:“你都嘗不出區別,那就成功了!那我再算算每克高湯粉加水多少。”
三高叔看著在紙上邊寫寫畫畫的李君閣,砸著嘴說道:“整得跟做學問似的……”
計算結果出來了,李君閣將筆一放:“要劉三娃這次能夠出人頭地,回來該叫你師父,你才是背後的功臣。”
三高叔認真地說道:“這想法我一直有,話卻一直沒好意思提,如果要拜,那就別等回來,也別等出人投地。要是等到三娃真成器了再拜,你叫我老臉往哪裡擱?鄉親們不得戳我的脊樑骨?到時候想收都不敢收了。”
李君閣有些尷尬,趕緊說道:“怪我考慮不周,三娃,三娃快過來!”
等劉三娃過來,李君閣將事情一說,劉三娃說道:“三高叔平日裡可也教過我不少,我心裡邊早把他當我師傅來著。就是拜師這話我也不敢提,怕鄉親們誤會我想貪三高叔的家傳方子。”
李君閣說道:“其實我剛剛想到一個主意解決這個問題。你看要是三高叔的高湯可以量産,方便攜帶,那方子在誰那裡有什麼區別?我們要的不是三高叔的方子,我們要的是有足夠的高湯可供使用。”
“今天這個實驗就算是實驗室級的成功。接下來就是摸索,將工藝改進和量化和簡化,爭取能夠量産。”
“等到工藝流程固定下來,就可以開始進行生産,然後分配銷售收益。這樣三高叔的方子不用外洩,又有足夠的高湯給我們李家溝用,還能賣給遊客,以後甚至還能賣到外面去。”
劉三娃說道:“那就好了,那我這師就拜得坦蕩了。”
李君閣便依照老規矩寫了書帖,請來老伯大伯做觀禮,搞了一場拜師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