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的記載是可信的,而《感甄賦》也是真實的。既然兩者都沒問題,那麼只能是解釋方法的錯誤。也就是說,圍繞著《感甄賦》,甄妃和曹丕、曹植之間的關系,並不是夫妻二人加一個精神第三者這麼簡單。
簡單介紹一下甄妃的生平。她是中山無極人,名字不詳,後人因為《洛神賦》裡洛神別名宓妃的緣故,把她叫做甄宓。嚴格來說,甄宓這個名字是不存在的,不過為了行文方便,下文姑且如此稱之。
甄宓生得極為漂亮,十幾歲就嫁給了袁熙。袁紹失敗後,曹丕闖進鄴城袁氏宅邸,一眼就看中了甄宓,欣然納入房中。甄宓為曹丕生下一兒一女,即曹睿和東河公主。後來曹丕稱帝之後,寵幸郭氏,甄宓年老色衰備受冷落,屢生怨滂,竟被賜死。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後來曹睿即位之後,殺郭氏以報母仇。
表面來看,甄宓與曹植之間沒什麼糾葛,最多是後者單相思罷了。好在曹植是個文人,文人總喜歡發言議論,所謂言多必失,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些訊息。憑借這些訊息,我們才有機會揭開迷霧。
在反複查閱中,我終於在曹植寫給曹睿的一封書信中,發現了一條微弱的線索。這條線索非常晦澀,可當它從歷史塵埃裡被拎起來以後,我卻發現它所牽連出來的,卻是一連串令人瞠目驚舌的真相。
曹植是一個有雄心的人,他對自己被軟禁而無所作為的境況,感覺到非常鬱悶。史書上說他“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上疏求自試”,意思是曹植覺得自己的才幹沒有得到發揮,經常上書希望能為朝廷做點事。
哥哥曹丕沒給他這個機會,但侄子曹睿也許還有的商量。於是,在曹睿即位後的第二年,曹植給曹睿上了一道疏。在他的這份疏裡,曹植揮斥方遒,慷慨激昂,嚷嚷著要殺身靖難,以功報主,實在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好文章。其中有這麼一句: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
這句話不太好理解,裡面一共用了四個典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典出秦將孟明視和魯將曹子,這兩個人屢次打了敗仗,卻始終受到主君信賴,後來發憤圖強,一戰雪恥。“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其中盜馬典出秦穆公。秦穆公的一匹馬被山賊偷走,他非但沒生氣,反而說吃馬肉不喝酒容易傷身體,於是送了壇酒給這些偷馬人。山賊們很受感動,在秦、晉交戰中救了秦穆公一命。因為前句已經用了秦,而秦君為趙姓,所以這裡用了趙字互文。
以上三個典故,都是古籍裡常見的。真正有意思的,是第四個典故:“絕纓。”
絕纓這個典故出自楚莊王。據《說苑》記載,楚莊王有一次宴請眾將,日落不及掌燈,席間漆黑一片。有人趁機對楚莊王的姬妾動手動腳,姬妾急切下扯下他的冠纓,告訴楚莊王說只要點起燈來,看哪個頭上無纓的,就是壞人。楚莊王卻吩咐眾將把冠纓都扯下來,然後再點起火把。數年後,楚莊王表彰一位殺敵極其勇敢的將軍,將軍坦誠就是當年絕纓之人,為了報答主君寬厚之恩,方捨身殺敵。
臣子給主君上書的時候,這個典故是不能隨便亂用的,否則就是諸葛亮所說的“引喻失義”,讓人懷疑你對主君老婆起了不良念頭。曹植忽然丟擲這個典故,本意是想向曹睿表明自己上陣殺敵的強烈意願,可也等於是堂而皇之地向曹睿表明,他曾經和皇帝的妃子發生過類似“絕纓”一樣的關系。這位妃子,只能是他一直迷戀著的甄宓。
緊接著這個典故,曹植又寫道:“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這句話就近乎赤裸裸的威脅了:“我兄弟曹丕已經死了,曹彰也掛了,我算什麼人,居然能茍活到現在。”重點就在於“臣獨何人”四個字的正話反說,明明是在向曹睿強調:我是因為有特殊理由,才能活到現在。而這個理由,曹睿應該是十分清楚的。
曹植怕自己這份奏章不被透過原文:植雖上此表,猶疑不見用),不忘最後補了一句:“嗚呼!言之未用,欲使後之君子知吾意者也。”這句話表面上是遞進關系,其實是一個偽裝了的虛擬語態。不是“就算我的奏章沒被採用,也好歹能讓別人知道我的心意”,而是“如果我的奏章未被採用,那麼別人可就會知道我的心意了。”
在這封信裡,曹植用“絕纓”這個典故來提醒曹睿:我和甄宓之間發生過類似“絕纓”的事情。對照接下來那兩句語帶威脅的口吻,所謂“絕纓”事件恐怕不是什麼兒女私情,而是不能宣諸於口的極秘之事,這件事不僅牽扯到曹丕、曹彰之死,而且還是曹植這麼多年來的保命符。
所以曹植才在最後來向曹睿開出條件:如果“言之未用”那麼我可就要“使後之君子知吾意者”。
曹植不愧是一代文豪,這封信是一個相當有技巧性的隱晦暗示。在其他任何人眼中,它不過是篇言辭懇切辭藻雅馴的文章,惟獨曹睿才能讀中其中的微言大義。
而曹睿是如何回答的呢?他的回信沒有記錄,不過曹睿很快就下詔,把曹植從雍丘徙封到了東阿。用曹植自己著作裡的描述,雍丘是“下濕少桑”,而東阿則是“田則一州之膏腴,桑則天下之甲第”。可見這一次的徙封,不是出於猜忌,而是破格優待。
面對一位藩王的威脅,皇帝非但沒有采取報複手段,反而下詔優容待之,這在曹魏時代簡直不可想象。如果曹睿不是心胸寬廣的聖人,那隻能說明他是心虛了。這樣一來,也能夠解釋為何曹植寫成《感甄賦》之後,曹丕明知其情,卻毫無反應。他是不敢反應,因為他和自己兒子一樣心虛。
曹植一提甄宓的名字,這兩位帝王就諱莫如深。可見曹植和甄宓之間,絕非毫無交集,這個交集,就是奏章裡所謂“絕纓”之事。
史書上沒有曹植和甄宓接觸的記錄,不過卻可以透過兩人的履歷來加以印證。
建安二十一年年底,曹操東徵孫權,當時隨他去的有卞夫人、曹丕,還有甄後的兩個孩子曹睿與東鄉公主。甄後卻因為生病,留在了鄴城。而同時留在鄴城的,還有曹植。
本來這也沒什麼,你住你住的太子府,我住我的藩王邸,兩不相涉。可曹植卻並非優哉遊哉地過日子。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在出徵救援合肥時,對曹植說:“我當年作頓邱令的時候,是二十三歲,回想起當時的所作所為,現在無愧於心。你今年也二十三了,可要自己加油啊。”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曹操二十三歲做了什麼事情呢?史無明載,不過他在當頓丘令之前是洛陽北部尉,“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想來在頓丘做的事也差不多。
可見當曹操出征的時候,他希望曹植能夠坐鎮鄴城,維護大後方的穩定,所以拿自己在頓丘令任上的所作所為做例子,勉勵曹植拿出狠勁來,該出手時就出手。曹植在此時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於內務部或者安全域性的最高領導,在曹操和曹丕遠徵期間確保大後方許都、鄴等幾個重鎮的安全。
而這時候甄宓在做什麼呢?《魏略》記下了這樣一件小事:曹操在這一次東徵時,不光帶著自己老婆卞夫人,還帶走了甄宓的一兒一女。曹操三月份回鄴城,而曹軍主力一直到次年的九月才回來。卞夫人回來以後看到甄宓光彩照人,就很奇怪,問她說你跟你兒女離別這麼久,應該很掛念才對啊,怎麼反而容光煥發更勝從前呢?甄宓回答說:“有您照顧他們,我還擔憂什麼呢?”自隨夫人,我當何憂!)
這個心態是很可疑的。兒行千裡母擔憂,兒女隨軍出征,就算是有可靠的人照顧,當母親的最多是“不擔心”罷了。可史書上描述此時甄宓的狀態,用的詞是“顏色更盛。”注意這個“更”字,說明甄宓的面色,比與兒女離別時更加光彩照人。換句話說,自從建安二十一年她公公婆婆丈夫兒女離開以後,甄宓非但毫不擔憂,反而一直很高興。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的心理狀態會如實地反映在生理狀況上。本該“不擔心”的甄宓,卻變得“很高興”,說明甄宓高興的,並不是兒女出征一事。那麼她到底在高興些什麼呢?
在這之前,曾經有一次卞夫人隨軍出征得了小病,甄宓聽說後徹夜哭泣,別人告訴她只是小病已經痊癒了,甄宓繼續哭,不相信,說這是卞夫人安慰自己。一直到卞夫人返回鄴城,甄宓望著她的座位哇哇大哭,說這回我可放心了,把卞夫人感動壞了,連連稱贊她是孝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