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搖了搖頭:“我並不反對外來的文化,那是保持民族進步和活力的秘方,佛學便是從天竺傳過來與我漢族源遠流長、深博精微的文化結合後發揚光大的。可是對外族沒有提防之心,稍有疏忽將變成引狼入室,就如五胡亂華。終將造成民族的災難!”
他最後用一句話結尾:“正因為我宋缺是漢族正統,又是南方之人,所以我必然支援以南統北,重振漢統,因為武道雖然沒有國界,武者卻有其各自的祖國與民族!”
實際上,方明還有一句話沒說。
那就是以漢文化為主體,汲取胡人文化,和北方漢人在胡人屠刀之下被迫胡化,完全是兩個概念,就好比吃人與被吃!
這其中區別難道不大麼?
若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是以胡人吃漢人的血肉而實現,那真是不要也罷。
當然。
此時的慈航靜齋乃是北方佛道兩家之代表,就連魔門都不太看得上南方偏僻瘴痢之地,因此方明乾脆就不說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實在想不到,你竟然是如此目光狹隘之人!”
梵清惠似乎痛心疾首:“北方在楊堅登上寶座之際,亂我中土入侵的北方諸族早融和同化,合而成一個新的民族,既有北塞外族的強悍,又不離我漢統根源深厚、廣博優美的文化。兼且北方漢族長期對抗塞外各族,養成刻苦悍勇的民風。這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寫照,即使楊堅失敗,南方終不敵北方,以北統南,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路向……”
“反觀南方,治者無能、貧富不均、官豪勾結,封略山湖、妨民害治,令百姓流離、餓屍蔽野,民不聊生。反之楊堅則自強不息,高下之別,一目瞭然!”
方明道:“我承認現在的南方或許不如中原,北方關內那樣發達富饒,但南方也有著北方無與倫比的地理與資源優勢,伴隨著不斷的開發,人口與實力必然能漸漸趕超北方!”
同時,他在心裡默默加了一句:‘當然,這或許是數百年,上千年之後的事情了!’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以北統南,得關中者得天下,在未來還是很長久的趨勢。
甚至,要一直到元末,江南徹底開發出來,才有朱元璋以南統北的壯舉,氣運南移,中間雖有滿清反覆,但經濟、人口卻還是南方漸漸趕超北方,到了清末更是如此,就比如二次北伐,不論過程如何,反正總是用炮彈加銀彈,表面上統一了中原,建立政權。
這代表的便是南方漸漸成為中國中心的大勢所趨。
梵清惠道:“我部分同意你的觀點,可是南方要開發出來,或許便要數百年之後,到時我們俱為一杯黃土,又還有何計較的?更何況……你我不過凡人,又何嘗能預言百年之後的事?”
“哈!也是……”
方明大笑一聲,目中似乎泛出了精光:“不說這些掃興的事了!素聞慈航靜齋以劍道修天道,劍法卓絕,不知道清惠可願賜教?”
梵清惠的美目一動:“清惠的劍法,不過是……”
……
有美人相伴,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的。
雖然梵清惠與方明在民族融合方面有著分歧,但在其它雜學、天下時勢、古今治亂興衰方面卻是相談甚歡,各自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