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兩年張小辮兒還未發跡之時,曾到過青螺鎮裡偷雞摸狗。他嘴饞了想從燒餅鋪裡順點吃的,結果被人家揪著辮子當場捉住,人贓並獲,不但燒餅沒吃成,還吃了一頓好打,至今回想起來,還是耿耿於懷。可他對雁排李四和雁鈴兒就不能這麼說了,三爺可丟不起那人,只說當年英雄末路,窮困潦倒,途經此地遇到有個燒餅鋪子,又看那老闆做燒餅的手藝確實是得過些傳授的,於是對他好說好求,想要討幾個燒餅回去,好養活家裡那八十歲的老孃。誰想那做燒餅的吝嗇無比,又是狗眼看人低的小人氣量,非但不肯施捨,反倒舉拳就打。三爺的肋骨也被他踢斷了幾根,到現在只要趕上天陰雨濕,骨頭縫裡就疼得難挨。
雁排李四聽得惱火:“這廝實是欺人太甚,要知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三哥你可還記得是哪個燒餅鋪子?待兄弟們尋上門去,先殺他全家良賤,再放把大火,燒他一個幹幹淨淨,片瓦不留,才算出了這口惡氣。”
張小辮兒故作灑脫道:“時過境遷,還理會那些舊事作甚?只是觸景生情,想起當年四處流落,忍饑受餓,總以為將來發跡了,就可以衣食無憂,終日地逍遙快活。可到了今時今日,雖是一身混入公門,正三品的頂戴花翎扣在了腦袋上,再也不用為了吃穿用度發愁,誰知卻又有了許多以前連想也想不到的苦處。看來人生在世,活這一輩子,真是野花不種年年有,煩惱無根日日生。”
眾人說著話就到了青螺鎮街心。這古鎮當中是個千年古剎,當年繁華鼎盛的時候,也是在靈州境內有名的一座廟宇,喚作瓦罐寺,裡面供的是城隍老爺。如今早也已荒廢多時了,只見廟門頹敗,神路悽涼,堂上泥塑的小鬼、判官、牛頭、馬面,一個個東倒西歪,缺胳膊少腦袋。
正在這時,半天裡一個霹靂炸雷響起,震得古剎屋瓦顫動,滿天布烏雲,電閃又雷鳴,狂風發怒吼,大雨就來臨。初是濛濛細雨,繼而如傾盆覆甕,恰似翻江倒海之勢,雨霧蔽野太空迷。簷前垂瀑布,陸地把舟行,街市湧波濤,屋舍泡洪流,河道條條溢,溪巷處處通,須臾暴雨如注,頃刻懸河注海。
雁排李四急忙帶著眾人避入瓦罐寺。行軍打仗之輩沒那麼多忌諱,到了廟堂裡席地而坐,看這雨勢一時半會兒也停不下來,就命營中團勇燒水造飯。
張小辮兒心裡有事恍惚,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正焦躁間,見廟裡還有道後殿,想要圖個清靜,便信步走去。雁排李四兄妹恐他遇到刺客,形影不離地跟在左右。三人帶著幾個親隨,從廊下轉到後殿門前,忽聽從門裡傳來哞的一聲牛鳴,不禁覺得古怪了,這鎮子裡的百姓早就逃了一空,哪裡還會有牛?何況又是在這座荒廢的古剎之中?
張小辮兒道:“這牛多半是哪個酒肉和尚偷來養在此地的,在破廟裡殺生吃肉,正是野僧的本事,既被三爺撞上了,正好給營中兄弟們燉鍋牛肉,豈不強似啃那些粗硬幹糧。”說著抬腳踢開殿門,往內一看,只見殿內點著一盞昏暗的油燈,滿地積塵,遍掛蛛網,神龕裡五道神君的泥像,早已沒了面目,門口的柱子上拴了一頭青牛,角落裡還搭著鍋灶面板,鍋裡是生肉,旁邊的籮筐裡堆滿了燒餅,看這擺設,倒似是個屠牛打燒餅的鋪子。
這種鋪子往常在青螺鎮裡再是尋常不過,可不知為何藏在寺廟裡,而且更奇怪的是屋中停了一口油亮漆黑的棺材。張小辮兒等人都覺詫異,莫非是棺材裡的僵屍成了精,在這兒開了間鋪子宰牛燉肉打燒餅?
雁排李四出身綠林,膽智超群,從軍以來殺人如麻,出生入死都不放在心下,哪裡會在乎這些怪事。他冷哼了一聲,就要叫左右上前,把那頭青牛牽出來,就地宰剝了吃肉。
張小辮兒習過《雲物通載》,不僅能夠相貓辨狗,連各種牛馬也都識得。要論起名馬良駒,往往價值巨萬,其中的名目,無非是烏騅馬、胭脂馬、艾葉青、幹草黃、火焰駒、青鬃獸、白龍駒、玉頂驥之類,日行一千,夜走八百,古時候伯樂就懂得相馬,這些個事體,倒也不在話下。
但要說起這相牛之術,想來其中只不過青牛、黃牛、水牛之分,體形雖巨,卻多是用來耕田拉犁,相牛豈不是有名無實的屠龍之術?其實牛中也有吉兇醜惡之分,張小辮兒看出屋裡拴的青牛極是怪異。原來凡是溫順健碩之牛,必定是“岐胡有壽,膺匡欲廣”,也就是要額寬、角長,但這頭無主的青牛,卻是毛少骨多,舌冷蹄高,額底珠泉處都是旋毛,睫亂角偏,怎麼看都是個怵人的鬼相。
那青牛看見有人進來了,就昂起首來,目露兇光,打著響鼻不斷低鳴。雁排李四動了殺機,對張小辮兒說道:“三哥,吾見得牛馬多了,可從沒看過這等不知死的孽畜,此牛可殺不可留。”
張小辮兒也奇道:“據說老牛常鳴,多半是腹中有寶之兆。”說著走上前去,伸手摸了摸牛背,想看看此牛究竟是衰末之牛,還是正值健年。凡是青牛,三歲生兩齒,四歲生四齒,五歲生六齒,其後每一年,便接脊骨一節,不料剛把手放到牛背上,卻觸到一片片肉鱗。張小辮兒心下猛然一緊,才知道眼前這青牛根本就不是牛,他急忙低頭去看地上跟在身後的長面羅漢貓,那貓正自張口欲叫,這真是“千驚萬嚇心俱碎,腸斷魂銷膽亦飛”。欲知後事如何,且聽《金棺陵獸》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