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了世界的演變。他即能看見原界,也能看見天界,還能看到許多不同的世界,他不知道自己身處那個“方位”,因為這裡沒有“上下左右”,他同樣沒有“大小”之分,有時會覺得一個世界很小,有時又會覺得一粒沙粒很大。
他無法進入一個個世界中,就像是人們無法進入“紙”中,人們在三維空間製作出紙片,在紙上作畫,但人們無法進入畫中。盤古看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萬物”,看到了混沌演變成穩定的宇宙,但他同樣無法進入這些宇宙中。
盤古找到了“參照物”,就是地球。一直觀察著地球的發展,就又有了時間的概念。盤古不敢“分神”,雖說在混沌中,他能看清整個原界,就像在飛機上俯瞰城市,但若想看清某一處,還是需要“集中注意”。
他一直盯著整個太陽系,絲毫不敢鬆懈,那裡是祭族的火種之地,他曾經只看了眼天算星的樣貌,回過頭來卻發現地球時間已過了千年。混沌中,時間也是一片混亂,時光雖然不會倒流,但時光的速度忽快忽慢,盤古只有全身心的盯著地球才能感受到時間的快慢變化。
在地球上,時間是穩定均勻的,所以,高速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一直按照額定速度行駛著。但在盤古眼中,那汽車是忽快忽慢的,因為他所處的混沌中,時間流速也是忽快忽慢的,有時地球只過一天,盤古卻有過了一年的感覺,他看到地球上的人們都在做“極慢的動作”;有時他又覺得地球像是按了“快進鍵”一樣,眨眼一年就過去。
盤古在混沌中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自己。
混沌中不光只有長寬高維度,盤古還看到“能量維度”,“暗物質維度”,“超弦維度”……在不同的維度中,自己的“樣貌”是不一樣的。
這些維度都存在於地球中,只是,它們是以“投影”的方式存在,人們看不清它們具體是什麼樣子,但能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人類探索到的最小物質從分子到原子,又到了誇克,誇克組成原子,原子組成分子。那麼,什麼又組成了誇克?似乎物質界永遠都能找到更小的物質。而且,就算誇克最小,那半個誇克是不是又比一個誇克小?
當自然科學的發展遇到瓶頸,就只能用哲學解釋。
佛說“一沙一世界”,佛教認為一粒沙可見三千大世界,現代科學叫做“宇宙全息論”。
佛教認為人可以修出百千萬化身,而盤古知道,那是不同維度下人的樣貌,科學對物的最基本組成物質的認識,曾經認為它是原子,後來又認為是粒子,再後來又認為是質子等等,似乎始終找不到最基本的物質。
而佛教認為“萬物無自性、無本質,萬物皆空”,試圖說明萬物的根本。佛教與科學殊路而同向,科學理論中後來也出現了量子理論和超弦理論。
弦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産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與物質是可以轉化的,故弦理論並非證明物質不存在。
無論佛學也好還是科學也好,在盤古看來,這些都是因為人們從不同維度看到了世界,而他自己身處了一個混亂不堪的“全息維度”中。
佛說“心造萬物,萬物皆空”,身處一幅“畫”中能有這種感悟已經很了不起,這句話雖然是古代哲學概念,但科學發展到今天似乎也在說明這個道理。“惡”由心生,罪犯行兇必然是心生歹念。而人的肉身若追溯根本,就是一顆受精卵,受精卵之前什麼都沒有,可以說是男女心中的情愛創造了人,所謂“心造萬物”。
而萬物根本是什麼?佛只能用一個“萬物皆空”來解釋。科學給了不少解釋,但每一種解釋又像是哲學概念。
盤古能夠看清一切,看清各個維度,他隱隱感覺有更高等的生命維護著各宇宙的秩序,讓一個個穩定的宇宙成形。
直到天罰出現,他才更加肯定心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