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大學建好後,已經招收兩屆學生,第一批入學的那些,正在上大二,全校總共只有七百多位學生,老師的數量卻已經近百。
作為華夏第一所完全由外資捐贈的高校,雪山大學在老爺子的要求下,得到一些政策方面的特殊支援,比如說可以獨立設定招生政策、自主招生。
學校裡許多教授,都是從耶魯、斯坦福、劍橋、香港中文等世界知名大學請來任教。
雖然他們在原屬學校時候,不是最出色的老師,但能夠在那些學校任職,並且被老爺子找的獵頭公司看中,說明本身的知識水平絕對過硬。
雪山大學奉行的是精英教育,想要去那裡上學,不僅看高考成績,每位學生都還會被單獨面試,覺得合適入學才會錄取,一些有特長的天才也會被破例招收。
舉個例子,有次報紙報道說,楊州有位七歲的女孩,能自學初中和高中的知識。
立馬便有雪山大學的人,上門聯系對方父母,希望能夠帶走她單獨進行教導,經過測試,智商高達149。
華夏的填鴨式教育容易埋沒天才,按道理來說人口比美國多出許多倍,出現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天賦天才少年的機率,也應該更大,可事實並不如此。
學校對平常人來說,是教育的溫床,對天才來說卻會毀了他們。
短短兩年時間,雪山大學已經找到二十多位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賦的青少年,不是說就一定會成才,但他們當中成才的機率,比普通人高出許多……
韓宣回答張書記說:“在我看來,某些專科學校,比本科學校更重要。至少在培養專業型人才方面確實是這樣,現在社會上缺少的不是理論派。培養一位擁有特定技術的專科學生,需要的花費精力,遠遠比培養本科生多,他們能夠更快進入社會。所謂通十行不如精通一行,所以我建議你們多建一些專科學校,這對師資力量的要求也低。如果有需要借鑒的地方,我可以將歐美各國技術學校的具體建設辦法找給你,課程和大學大同小異,但是課程比較單一,主要是讓人能夠掌握一門謀生的本領。”
韓宣上過大學,雖然不是什麼太好的學校,但也是真正的二本公辦。
如果不是社會觀念對“大學”有種莫名其妙的執念,讓這層身份有點地位,回想起來可以說,前世他的很多時間,都白白浪費了。
不是說大學和學位沒用,而是指對某些人沒用。
華夏社會需要最多的是高階技術工人,並不需要那麼多理論知識豐富的本科生。
這也比較符合華夏的國情,一個製造業大國,需要的更多是技術工人。
但很多人都不想當工人,他們想借助學歷當小白領,想做公務員,而我們國家暫時不需要那麼多白領和公務員,這就導致了本科生數量泛濫。
其實很多技術工人的工資,遠遠高於城市裡的小白領,社會主流觀念微微有些出錯,還停留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在西方,管道工都算中産,藍領不比白領收入少。
以目前華夏就業人員短缺、市場迅速發展、人口平均教育水平不高的綜合狀況來看,設立學習時間更少的專科學校最適合,因此他才會提出這種建議。
張書記他們之前開過會,希望能夠增加高校的數量,他是廈門大學畢業的,自然對大學生比較看重。
當初的大學生,還不是將來爛大街的大學生,在那個年代能擁有本科學位的人,都是些精英份子,他之所以能當上如今職位,這份學歷功不可沒。
聽到韓宣的說法後,張書記來了興趣,他之前沒聽說過,歐美也有專科技校。
現在很多事物都在往西方看齊,倒不是崇洋媚外。
國外現有社會體系持續幾百年,能留下的東西,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借鑒它們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假如能找到關於技術院校的資料,就發一份給我看看吧。確實應該建一批專科學校,就拿剛才看到的電焊工來說,去上班月薪能拿到1000塊,快比我工資高了。我一個副省長,還不如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