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了夏臻的解釋後,原以為這筆生意不那麼好談。
沒想到那邊來的採購人員非常客氣,稍微聊了一會,就主動把這件事定了下來。
“不錯不錯。”夏臻聽後非常滿意。“照現在的生產效率,相當於幫我們把一半的產量解決了。”
他估算過,照農機廠現在的人力物力,一個月生產一千雙,已經到了極限。
想要更多的產量,只能招人擴大規模。
在各方面還沒有清晰之前,他們自已不敢這樣做。
包括夏臻這邊,也不會盲目讓他們擴大生產,至少要等自已這邊的銷售穩定下來,再考慮這件事。
“你說他們賣得完嗎?”張超喝了一杯濃茶後清醒了不少,此時有些擔心地問。
一個月五百雙,一年就是六千雙,數量有些多啊!
倒不是澹吃蘿蔔鹹操心,在他看來,只有供銷社能保證賣出去,自已這邊的合作才能穩定。
總不能讓供銷社一邊大量積壓在倉庫裡,一邊每個月都來採購。
他們又不是慈善機構,不可能這麼好心,一心只想幫自家解決銷售問題。
“應該沒問題。”夏臻簡單幫他算了算。“五百雙分到每天,不到十雙,你想一想,越州市下面有六個縣,四十六個縣轄區鎮,三百多個公社,相當於四百家門市部。只要十家有一家賣出一雙,就不用擔心了——”
這樣說或許有些誇張,畢竟旱冰鞋不是必須品,未必每天都有人買。
問題是一旦有人買,經常不是一雙兩雙,比如少年宮的熘冰場,一次肯定有好幾雙,甚至更多。
就算是家庭條件不錯的年輕人要買,也會呼朋喚友,幾個人一起去。
否則一雙鞋大家輪流穿,玩得肯定不過癮。
即使平時買的人少,過年的時候有了壓歲錢,銷量一定會增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要知道改革開放後,大量的年輕人為了趕時髦,開始扛著錄音機,穿著大翻領紅襯衫,喇叭褲和尖頭皮鞋招搖過市了。
錄音機一臺要四五百塊錢,他們也捨得買,旱冰鞋這麼便宜,肯定不用擔心追趕潮流的人不願意出錢。
“也對。”聽了夏臻的分析,張超這才徹底放了心。
夏臻和他來到工廠,看現在有多少雙成品?
他的運氣不錯,工廠最近已經有近百雙加工好的旱冰鞋,還沒來得及入庫。
夏臻讓張超辦好手續,自已全部提走。
回到學校,趁中午宿舍沒有人,把鞋子全部放在自已的床前,然後通知馬萬喜叫人來提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