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他們很熟悉,不用他親自教。
他寫的通訊,重點不在於他們做了多大的事,而是透過和國外志願者的現狀作對比,確定志願者組織存在的意義。
再說明大學生這個群體,幹這個有什麼優勢,倡議所有大學生行動起來,加入志願者行列。
現階段這樣寫通訊,最容易博取眼球,也更容易受到報刊重視。
再加入些心靈雞湯,倡導“互相幫助、助人自助”等等,就更完美了。
志願者是憑藉自己的雙手、頭腦、知識和愛心,開展各種志願服務活動,幫助那些處於困難和危機中的人們。
所以志願服務者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以“互助”精神喚醒許多人內心的仁愛和慈善,使他們付出所餘,持之以恆地真心奉獻。
幫助人們走出困境,自強自立,重返生活舞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受助者獲得生活的能力後,也會投入到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志願活動中,這些志願活動都涵蓋著深刻的“互助”精神。
如果整個社會,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形成這樣的風氣,那他們這次活動的意義就大了。
所以通訊他不會以個人的名字發表,而是與班主任鄭燕玲老師,以及馬萬喜和謝雅雲兩個社團社長聯名。
只有這樣,才能拔高這篇通訊的意義,引起更大的關注。
當然也要提一提團領導,畢竟他們也來動員了。
好話誰都愛聽,到時他們一高興,下次活動的費用,就會給得大方一些。
他一個人在家裡寫寫改改,直到晚上天黑下來,才完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通訊。
等照片出來,他精心挑幾張,再把它寄去報社。
能不能全文發表,要看他們那邊的選擇了。
週一回學校,馬萬喜帶給他一個好訊息,開小吃店的店面已經找到了。
就在離學校步行十五分鐘的距離內,到時他們想去解饞也很方便。
“地方夠大嗎?”夏臻擔心地問。
現在房租非常便宜,如果可以,他希望一樓的的營業面積,能超過一百平方米。
加上後廚和倉庫,得一百五十平左右,相當於三間店鋪的面積。
這樣一來,樓上可以分出五六個房間,到時就算安置十幾個人,也問題不大。
“放心,肯定比你想像的還要合適。”馬萬喜信心十足地回答。
他是透過這邊的親戚幫忙,才租下來的,不但面積大,地段好,以前就開過類似的店,店鋪結構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