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素來善於謀略,頗有見解。於是,他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客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
終於,在呂不韋的主持下,完成了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的《呂氏春秋》。
據說,《呂氏春秋》編撰完成後,曾懸於秦國國都城門上,懸賞說如果有誰能找出並修改一個字,就贈與千金。這也是一字千金的由來。
由此可見,《呂氏春秋》的編撰是多麼嚴謹。這本書對後世文化的影響不可小覷。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司馬遷在看到《呂氏春秋》後,雖然他在《史記》的列傳中基本都在描述呂不韋性格的邪惡一面,但司馬遷能夠單獨為其列傳,並在篇章的最後尊稱其為“仲父”,也足以說明對其思想家身份和思想文化貢獻的認同。
那麼,什麼是雜家學派呢?其實,在先秦時期並無雜家的說法。雜家這個名稱是西漢時期文學家劉向、劉歆所創造的。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地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並且相互攻擊,完善自己學說的缺陷。
而雜家學派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理追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紀曉嵐在《雜家敘》一書中認為,雜家廣義無所不包,簡單理解,雜家學派就是“大雜燴”,這也是雜家學派的本質。
當時諸子百家思想有一個主幹,這個主幹就是道家思想,而其餘的百家則相當於枝杈。
雜家則與其餘百家不同,它是將其他學派的枝杈統統砍下來進行收集整理,然後組建了一個新的主幹。因此,有人認為雜家是“新道家學派”。
胡先生在其《華夏哲學史大綱》中指出,道家是雜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心理”。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其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
對於雜家而言,沒有中心思想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優勢在於它能夠融會貫通,免掉了很多學派的弊端,堅持思想開放、包容,往往不因循守舊,能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
然而,劣勢在於學派風氣鬆散,難以做到統合。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單純透過歸納總結其他學派來丟擲一些新觀點,這對於中國先秦思想體系並無太大貢獻。
所以,如果從某種嚴格標準來看,在思想史上,雜家似乎並沒有什麼地位。雜家看起來像是一個“門門考80分的好學生”,但沒有一門能達到優秀。
這樣的學派自然起不到任何引領作用。而對於一個門派來說,沒有自己的獨特性,指望著能夠長久地儲存下來,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一些人,看似博學多聞,瞭解各個領域的基本知識,卻把許多精力耗費在這上面,反而沒有時間去鑽研一個自己所精通的領域。
最終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會,但什麼都不精。這也是導致雜家在歷史上並沒有特別顯赫的原因。
儘管號稱“相容儒、墨、名、法與百家之道,無不貫通”,但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並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
【一口氣看完計然學派的大師——計然歷史小知識財富密碼】
他是商聖范蠡的老師,堪稱春秋時期的資本教父。
他還是華夏曆史上第一位經濟學家,發現了財富密碼。本期影片就讓我們一起聊聊春秋時期宋國人計然,以及諸子百家中的“計然學派”。
說起計然,相信許多人都會感到陌生。但提到范蠡,相信大家應該都有些瞭解。范蠡“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