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不敢輕言語筆趣閣> 第二百五十一章 古代官場的制度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五十一章 古代官場的制度 (1 / 3)

李廣性格直率,不善於迎合上司,而漢武帝的軍功制度又過於嚴苛,導致他雖戰功赫赫卻始終無法封侯。

此外,漢武帝對李氏家族的打壓和對外戚的偏袒,也是李廣家族悲劇的重要原因。

秦國的李信,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秦國郡守,到了他這一代正好是家族將三代,而且深受秦王嬴政信任。更重要的是,他和王翦、蒙恬那些歷經四代帝王的老將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他是嬴政親政後一手提拔起來的少壯派軍官,是對嬴政一人忠誠的心腹愛將。此時,李信同期的蒙恬才剛剛嶄露頭角,而在未來一人滅四國的猛將王賁還只是普通的小弟。

可以說,如果李信不出差錯的話,基本上就是嬴政統一六國之後的左膀右臂。

李信並不是徒有虛名,無論是滅趙還是伐楚,他都是秦軍的急先鋒,並且還被嬴政帶回了荊軻刺秦的罪魁禍首——燕太子丹的首級。

嬴政統一天下的大幕逐漸拉開,到底誰才能成為他吞併六國的利刃?嬴政毫不猶豫地給老將王翦放了長假,將少壯派代表李信送上了軍部的頭把交椅。

公元前225年,嬴政以李信為主帥,蒙恬為大將,率領2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楚國進發,準備一舉滅亡楚國。事實證明,嬴政果然沒有看錯人。

進入楚地之後,秦軍在李信的帶領下一路攻城拔寨,先後拿下了平輿、蘄丘、鄢郢等要地,隨後兵鋒直指楚都壽春。

可就在李信眼看要立下不世之功勳時,意外發生了。從小在秦國長大,並且和嬴政關係極為密切的楚國公子平原君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在陰陵造反了。

陰陵是楚國舊都,是軍事重鎮,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李信只好回軍攻打陰陵。結果李信剛一掉頭,楚將項燕就率領楚國大軍追著李信的屁股打。

一連打了三天三夜,結果李信被攻破了兩個軍營,7名都尉被殺,李信大敗而逃。這次慘敗堪稱秦滅六國期間最大的一次敗仗。

嬴政震怒之餘,也只剩下一聲嘆息。不得已,重新啟用了老將王翦。李信連同李家就此成為名不見經傳的路人。

直到60年後,李廣又一次讓隴西李氏出現在了史書上。那一年,梁家子弟出身的李廣一入伍就成了軍隊中的明星。因抗擊匈奴入侵,蕭關被漢文帝封為中郎將。

不過漢文帝卻說出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大意是說李廣你雖然勇武可惜生不逢時,假如你生在漢高祖時代,萬戶侯不過是手到擒來。

沒想到漢文帝一語成讖,李廣死後又歷經漢景帝、漢武帝兩朝,歷經大小戰陣70餘場,除了被匈奴人送了個“飛將軍”的名號之外,竟真的一直無法封侯。

關於他白首未封侯的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說法。有的人認為李廣雖然勇武卻過於英雄主義,當時的漢匈對抗更講求將領的謀略和統籌能力,而這些又恰恰都是李廣的短板。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前有衛青、霍去病,後有貳師將軍李廣利,李廣一直都處於被壓制的狀態。每次帶兵不過幾千人,所以根本就沒有能讓他發揮的空間和餘地。

就連最後一次出戰還是李廣力挺之後,漢武帝才勉強同意的。

不過漢武帝也同樣對衛青說了和漢文帝時一樣奇怪的話,大意是說李廣命不好,即便是帶他出徵,也不要讓他有和匈奴單于對陣的機會,不然就不能俘獲單于了。

由此可見漢武帝對李廣不是一般的忌諱。而事實上李廣在漢武帝時期的幾次對匈戰爭中,要麼戰敗被俘,要麼無功而返,確實沒有一場拿得出手的大勝仗,最後也只落得個功過相抵。

而他最後一次出征,果然沒能和匈奴單于對陣,倒不是衛青從中作梗,是李廣自己在中途迷路了。最終羞憤難當,拔劍自刎。

李廣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死得比較早,只有老三李敢一直陪著李廣走到了最後。

令人諷刺的是李敢也和父親一起參與了漠北之戰,結果李廣寸功未立,而李敢卻因奪了左賢王的戰功被漢武帝封為關內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