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知道這是領主養的之後也就沒有這麼害怕,加上它也沒有咬過人,也就適應了下來。
蘭斯來到了學校這邊,由教堂一部分改建。
前面的禱告大廳被改成了禮堂,而後面配套的建築就改成了學校以及學生宿舍。
那些被他救回來的孤兒以及其他鎮民的孩子大部分都在這裡。
三到六歲就是幼兒園,其實就是集中管理那些小孩,解放父母的勞動力,配套簡單的基礎教育。
六到九歲就是小學,開始學習文字,還有數字以及簡單的加減乘除,當然少不了鍛鍊身體。
九到十三歲那就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開始分科,學習強度上升,同時需要去當學徒,去勞動,去鍛鍊。
十四歲那就成年,蘭斯從裡面挑選優秀的人才,剩下的自然就是填補鎮上的勞動力。
沒錯,在這個平均三四十歲的時代,十四歲就成年了。
只不過學校可不是什麼人都能進來,一個月三十銅幣,換算過來差不多一天一個銅幣,不過負責三餐,有雞蛋吃牛奶喝。
說實話這個價格他虧了很多,甚至那些老師的報酬都需要他補貼才能運作。
不過他搞這個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從思想上擺脫教會對他們的控制……
然後換上自己控制。
所有教材都是他編寫的,這些人成長起來才是哈姆雷特的希望。
當然這也是那些工匠的子女才能進入,父母兩個一天收入加起來能有六七銅幣才能承擔。
而那些孤兒則需要在成年之後為他工作來償還貸款。
至於那些農民,蘭斯其實也開放了助學貸款,借錢給他們上學,也有寄宿的選擇。
只不過沒多少農民能下定決心,只有少部分選擇貸款也要送孩子上學,而且這裡面全都是男孩。
至於大部分他們更想要子女快點長大幫他們耕種,女的快點嫁出去免得浪費糧食,甚至出現十歲就嫁出去的離譜情況。
不要高估這個時代底層人的思想邏輯,教會和帝國教會他們的只有服從,可從來都沒有思考,更別提什麼眼界。
蘭斯知道,但是沒有阻止,只是規定最少都要十四歲才能結婚。
想要改變觀念還得從這一代開始,更何況他需要人幫他耕種,鎮上也沒有這麼多工作提供給畢業生。
有時候一個人的未來早在上一輩就已經確定了下來……
蘭斯出來的時候就沒吃早餐,正好來到學校晨練結束開飯,那就順便在這裡吃,還能突擊檢查一下那些傢伙有沒有敢剋扣學生的伙食。
當他走進飯堂的時候引起了一些躁動,所有的學生都認識蘭斯,他們都知道是領主大人將他們救下,脫離了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