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偉與李軒兩人都是讀過書的,自然知道退避三舍的含意。
兩人互相對視了一眼,李軒便問道:“以老將軍所見,這織田信長為何要退避三舍?”
這不只是李軒的疑問,也是方大偉想問的。
兩邊已經是兵馬對壘之態,這時玩什麼退避三舍,不是腦子燒壞了又是什麼。
“多半是覺得不到與我大撕破臉的時候。”趙國忠沉吟道:“或許,他們只想佔下朝鮮,然後向我大明繼續稱臣。”
“這怎麼可能,朝鮮本就是我大明藩國。被東瀛滅掉,我大明身為宗主國,當然要將其驅逐。否則的話,下面藩國都這麼亂來,宗主的尊嚴何在。”方大偉搖頭嗤笑道。
李軒略一思索,才道:“想必這是倭軍的拖延之計,等他們休養一些時日,兵精糧足了,便會對我大明動武。眼前這個樣子,只不過是示弱,使我大明輕敵。”
趙國忠看向李軒,點點頭,“你說的不錯,應該就是如此。不過倭軍想的太簡單了,他們還當那羽柴秀吉偷入我大明境內沒被發現,卻不知道數萬倭軍都已經一役而歿。此時強勢已成,我們怎麼可能再給他們喘氣的機會。”
“老將軍請發令吧,我們何時前往平壤,巢滅這些倭軍。”方大偉盯著地圖沉聲道。
“我等初入朝鮮境內,對於各地的情況還不明朗。”趙國忠微一盤算,便接著道:“與其直接開啟大戰,有些不妥。倭軍騎兵極少,我們可先派出探馬與騎兵小隊,深入朝鮮各地蒐集軍情和騷擾倭軍糧草輜重道路。即使不來一場大戰,也不能使其休養恢復。我欲以遲滯疲敵為主,令倭軍不得安寧。待我們摸清了情況,便可一鼓作氣,將倭軍全滅於朝。”
李軒與方大偉兩人都是副將,自然要以趙國忠這個總兵為主,兩人同時抱拳領命。
只是他們三人商議結束沒多久,織田信長的奏摺與書信便有倭人使節送到了明軍的營中。
書信是給趙國忠的,上面言辭謙卑懇切,甚至訴苦說朝鮮斷絕了東瀛對於大明的朝貢之路。若不是朝鮮將事情做到了欺人至極的地步,東瀛也不會一怒興兵。後面更是向趙國忠請求諒解,不要攻打倭軍。並言道東瀛為大明太祖欽定的不徵之國,若明軍攻之實為以強欺弱。
那奏摺上的內容也差不多,都是一些兩方交好的言辭。
如果不是趙國忠等人都看過情報部的情報,只怕還真信了織田信長的這番鬼話。
奏摺趙國忠是不能攔截的,這東西必須送往京城,但是趙國忠還要再寫一本奏摺,以免朱載坖被誤導。
至於眼前的戰事,趙國忠與方大偉李軒商議,還是按著之前已經制定的計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