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才不管這些傢伙說什麼,他早就想好了主意,讓工匠讀書這件事,誓在必行。
“都住嘴!”朱載坖狠狠瞪了這些工匠一眼,等他們安靜下來才接著道:“不想讀書也可以,工錢減半。但是有一點,凡是肯讀書的,都可以每天發讀書補助一百文。當天下工之後,都要讀書識字一個時辰,作坊裡管一頓晚飯。每月考一次試,凡是當月所學的字寫不出來的,便要扣十文錢。一期半年,如果學不會,接著再學半年。”
想治這些厭學的成年人,簡直是不要太簡單。朱載坖前世讀書雖然也不是那麼勤奮,但是在家長老師的圍追堵劫和威逼利誘之下,也一樣很快就放棄抵抗。
另外,朱載坖的心中居然有種報復的爽快之感。當年被強加於自己身上,自己又強加到了別人身上,這感覺簡直要飛起。
旁邊的孟衝卻皺著眉頭,掐著手指替朱載坖算帳。
讀書補助是不是給的太多了?要是考試的時候,某個工匠有一個字不會寫,才扣十文錢。那每天至少這工匠要學會十個字,才能保本啊。
反對是沒人敢反對的,朱載坖一走,這作坊裡便只剩下一片敗犬一樣的哀號。
朱載坖並不是一時興起,他這麼做,有著更深的意義。
工匠們的技能傳授,向來是言傳身教口傳心授。就是有些書籍有對技術的記錄,也是文人的之乎者也語焉不詳,讓人讀起來艱難晦澀。
在朱載後看來,這是一大陋習。將歷史上許多原本早就有了的技術,都給弄的又失傳了。
而且工匠向來不受重視,往往是社會底層。話語權都掌握在士大夫的手中,很少有文士為工匠做傳記,更是少有技術記錄。
從古到今,在朱載坖的印象裡,手工業的書籍也只有《周禮·考工記》這本先秦時期的書了。
這部書在剛出現的時候確實先進,但到了大明這個時代,已經落後於西方。
再不奮起直追,怕是將來依舊會是落後捱打的局面。
就在朱載坖與工匠們打交道的時候,王直也帶著自己的一支艦隊,乘風破浪到了小琉球。
遠遠的在海上看過去,小琉球就象是一塊蠻荒大陸。整個島上都被茂盛的草木覆蓋著,鬱鬱蔥蔥,看上去非常的美麗。
王直的手下也有來過小琉球的,在這名手下的口中,島上的土人非常兇蠻。不敢說這些土人生吞人肉,但也只是烤熟了才吃。
而王直自己,也曾有過將自己的老巢放在小琉球的打算。只是後來聽說這裡的土人強悍,還經常偷襲上島之人,煩不勝煩。最主要還是這裡實在太過荒涼,什麼享受都沒有。自己掙了銀子沒地方花,何必自找麻煩來這裡落腳。
此次來小琉球探索,是裕王殿下交待的任務,王直有心草草了事。可是裕王在來信之中,對於小琉球非常看重,甚至有讓人來這裡定居的打算。如果自己只是隨意的看看便走,只怕交待不過去。
不管島上的土人有多兇狠,王直倒也不怕。跟著他來島上的,足有五百火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