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隨著天賦自行啟動,一門門武學像是養料一般投入了張氏神拳的奧義之中。
無數以前從未察覺到的靈光猶如火花般迸濺。
隨著這些靈光閃爍,原本自覺臻至極限完美的張氏神拳漸漸發生了一些若有似無的細微變化。
期初還很不起眼,可是隨著投入的武學越來越多,變化越來越明顯。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張羽察覺到自己對張氏神拳的領悟竟然有如此多的破綻。
首先就是各種技巧轉換之間,有些太過粗糙了。
這種看似精妙的變招,卻存在著許多微不可查的破綻。
這些破綻對一般的高手或許不起眼,可是如果有同樣等級的高手在此,一眼就能看破。
所謂的同級高手,並非是柳承仁這樣實力高出他的先天高手。而是能夠在武學造詣上同他相提並論的對手。
一旦面對這種敵人,這些細微的破綻可能就會成為自己敗亡的契機。
張羽之前發現不了,歸根結底還是四個字:旁觀者清。
之前他的視角一直處在一個施展者的位置,卻從未將自己放在對手的位置。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便是聖賢在世,也無法對自己做到完美客觀評價。
張羽不是聖人,當然更不可能。在他看來,自己所創造的張氏神拳已經足夠完美了。
但此時在諸流歸源天賦幫助下,讓他真正站在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
這種體驗是常人很難想想的。
除此之外,諸流歸源對於同源招式的歸納、融合能力,比他自己高明瞭不知多少。
隨著時間推移,張羽對這個天賦的瞭解越來越深刻。
諸流歸源對於武學的融匯歸納,並非是憑空而來,而是基於他本身對於武道的理解。
理論來說,諸流歸源所融合而成的武學,都是以他當前的武學境界,舞蹈理解,能夠自行領悟出來的。
但不同的是,張羽靠自己領悟,也許要花費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但是諸流歸源卻能將這個時間縮短至數十倍乃至數百倍。
這個天賦就像是一臺由人腦為主機的電腦,其並沒有任何的創新思維,但是卻有著超強的資訊整理、匯總、歸納、融合的能力。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個天賦其實倒也算不上多強力。畢竟人的精力有限,沒人能像張羽這樣,能夠一人身兼上千種武學。
別看張羽後期學習武學一天就能掌握幾門,那是因為他前期的積累足夠多。
如果沒有一開始融合了諸多武學,將他的武道修為拉高到了一個超越常人的高度,憑他自己對武學的理解,一年都未必能掌握一門。
想想其他練武之人,便是擁有足夠的傳承,練武一生也不過精通寥寥數門絕學,便是一些天資聰穎者,能掌握十幾種已經足以稱得上絕世奇才了。
但張羽卻能在短則幾個時辰,長則一兩天時間內將一門武學練至大圓滿。輕輕鬆鬆就能把自己的武道修為堆到一個恐怖的高度,此時再回看其他武學,就像是大學生寫小學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