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只是無權無勢的黎民百姓。天景不順,官吏盤剝糟踐,一年比一年活命難。
即便是在深宮,也能聽說到民變、兵變的相關事。外間更不必說,小時候就聽人抱怨:常大明天下何時太平過。打自哥兒記事起,每年都聽有逃難的人過村,每年都有橫死的人停在義莊。
世道亂了,是該和父親說說後路的事。
但願宮裡給家的賞賜還能存有些,但願父親莫再一心迷戀在葉子戲上。
狂奔顛沛的一路,王肅悌想了很多,很多。
是夜,順天府及內務衙口接報,大興附近現小股賊寇,熹宗良妃回城受阻。
次日,兵部下轄五軍都督府呈言:查無賊,恐為流寇過境。
乾清宮。
“…,臣以為,既然光宗皇帝未按遺詔尊其為太皇后,熹宗皇帝也未實施,陛下當依從熹宗皇帝舊例,按皇太妃一儀而定。諡號也可依太妃例。”
奔放的周延儒在侃侃而談,總是能讓人覺出言辭間的灑脫,語氣也豪邁的很。
“那需不需要入定陵合葬呢?”
“參熹宗成例可不入定陵,按神宗皇帝遺詔則當入。”
成基命作為首輔,理所當然地做出解答。講得也夠有板有眼的。
可這個解答還不如沒有的好,這點連內務府站值的小宦官都已看出。聖上在皺眉呢。
“周愛卿以為如何?”
“回稟陛下,臣以為,若按方才曹公及王公所述,綜合臣參閱的所具以往成例,或可並葬入銀泉山李園為妥。”
末尾一句話直點關要,這樣的回答讓朱由檢相當的滿意。
現在要的就是實幹大臣。象這樣,事先肯下過一番妥帖功課,能體察上意從簡節省,方稱佳臣。
“諸卿家以為如何?”
“臣等附議。”
能入內閣的都是當世俊才,如果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不明所以,真該捲鋪蓋回家去也。才二十歲的皇帝,畢竟還遠未達到喜怒不形於色的境界。
“既然如此,此一項便如此先定下。”
“有請陛下,欽定諡字。”
皇帝額首。
王承恩立將早前預寫的諡號奏摺交與曹化淳,曹接過後雙手奉放在御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