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72 新婚之夜 (1 / 2)

穿越人入京隊伍很快來到雒陽外城城郭前,城郭高1.5仗約3.5米),厚五尺約1.15米),泥土夯築。除了高出半米多,厚出一尺多外,跟大家居住的裡坊圍牆差不多。難怪王詩星說這道城郭只有治安價值,沒有軍事價值。

東郭共有五個門,眾人從中間正門進入。

原以為,穿越眾和眾衛士、縣兵兩百多人浩浩蕩蕩進城,一定會引起京城的轟動,數萬百姓手舉小旗子夾道歡迎。並且,城門上應該掛有大幅橫幅,上面寫著“熱烈歡迎穿越島島民光臨雒陽”的字樣。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此時雒陽是一個擁有三十萬人口的大都市,如果加上雒陽四周大量城邑聚落人口,總數恐怕在五十萬人以上。其中至少有四五萬異域人士,包括西域各國及羌地、鮮卑、烏丸、百越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使節、商人和宗教人士。雒陽居民見慣了各種不同膚色,不同服飾,不同語言的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對穿越島人的到來根本沒有特別的注意。

況且此時,穿越島人的故事,也只在京城上層社會流傳,沒有現代傳媒的推介宣傳,普通民眾大都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這麼一群人的存在。大家見到一群士兵護送一隊人馬進城,還以為是西域某國使節朝貢來了,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當然,如果是在夏天,女生們從車裡走出來,那效果肯定就不同了。如今嚴冬時節,人人裹成粽子,連美女效應都不能發揮作用。所以,沿途也就兩三百好奇人群圍觀,其中大半還是少不更事的孩子。

大家在颯颯冷風之中進了外城,在寬敞的外城大道中一直走向內城,沿路都是鱗次櫛比的裡坊院牆,大概走了七八裡,才走到內城城牆下。

內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雒陽城。內城南北長九裡約3.7公裡),東西寬六裡約2.5公裡),因此古人又把它稱為“九六城”。

漢代一般城市的城牆高約六七米,重要城市如壽春城城牆高約八米,雒陽是京城,城牆的高度居全國之首,高達十米左右,可謂固若金湯。雖然歷史上沒有那個朝代因為都城城牆堅固而免遭滅亡,但皇帝們總是覺得居住在高牆深宮中才能高枕無憂。

雒陽城共有十二城門,其中東城牆有三道城門,眾人從正中間的中東門進城。中東門外有個數百平米寬的巨大甕城,甕城內有城門衛士兵營。穿過甕城,才進入真正的中東門。

進入中東門,到達寬敞的城門廣場,眾人跟隨導從官,順著一條筆直的大道一直向西。大道兩邊,有很多裡坊,坊名寫著“司隸裡”“涼州裡”“冀州裡”“揚州裡”“蠻夷邸”等名稱。

眾人不解,王詩星問紀靈道:“紀軍侯,這些裡坊為何以各州命名?”

紀靈道:“這裡是邸館區,揚州裡就是我們揚州各郡邸館所在的裡坊,坊內有九江邸、廬江邸、吳邸等等各郡邸館。”

“邸館是幹什麼的?”

“主要是用來接待本郡來京辦事的郡縣官員,也可以接待來京辦事的本郡郡縣其他人員,包括商人等。”

王詩星心想:“原來就是各郡駐京辦事處,那麼蠻夷邸應該就是用來接待異邦外族的人員了。

季龍問紀靈道:“那為什麼導從官沒有把我們帶到邸館安置,他這是把我們帶到哪裡?”

“應該是先到雒陽北部尉辦理交接手續,由偃師縣兵把我們交給雒陽北部尉,然後再安排我們住宿。”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