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至罡和伍東海、姚江山劃定了煤場用地後,次日就跟七八名同學帶著翻譯張供和僱來的一百名破産農民來到自己的煤場。大家先把灌木荒草和亂石處理掉,整出一塊一頃的平地,然後搭建工棚,開始向地下挖掘,用挖出來的泥土夯築煤場圍牆。
盡管語言不通,溝通困難,但是好在挖掘並無複雜技術,透過親自示範、翻譯和各種肢體語言等方式基本上能讓民工們明白大家的用意。
這些民工多數已經是無家可歸的破産流民,靠到處打零工生活。由於黃巾之亂後流民太多,絕大多數人只要有口飯吃就能幹活,所以民工的勞動報酬極低。按照此時的建築用工待遇,一個民工正常薪水每天15錢,工作五個時辰10小時),每半個月給休息一天。這個待遇基本上只能勉強養活自己一個人,而且即使這樣,仍有大批流民找不到工作而餓死,或者成為草寇。
所以在這個時代,你只要有糧食,能給人飯吃,立刻就可以拉起一個由流民組成的隊伍。這也是黃巾餘亂此起彼伏的原因,他們的渠帥先用糧食把流民集中起來,然後又率領他們到處攻打城邑,搶奪糧食。
陳至罡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激勵手段,讓翻譯告訴他們,只要大家認真工作,他們可以長期在這裡幹活,而且幹得越長,技術越熟練,待遇會越來越高,一兩年後重新娶老婆生孩子住新房成家立業不是夢想。
陳至罡一段慷慨激昂的話寫給翻譯張供,連張供看了都熱血沸騰,差點就丟掉讀書人的身份,拿起鐵鎬跟民工們一起挖坑——當然,他不知道這是在挖什麼。
這些農民工經過戰亂後,多數人的家人要麼病死,要麼餓死,就只剩下他孤家寡人一個,原本已經對未來沒抱什麼希望,只想著有口飯吃能夠活下去就行。突然聽到有人告訴他們只要努力幹活,一兩年後又可以娶老婆生孩子住新房,人人都像剛剛學習了“東漢夢”一樣滿臉幸福和興奮——雖然他們也不知道穿越人讓他們在這裡築圍牆挖地洞幹什麼。
煤這個東西,雖然在一些地方已經出土上千年了,但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沒見過也沒聽說過。
更加令人振奮的是,穿越人告訴他們,每天只需工作四個時辰八小時),每七天可以休息一天。這麼一來,民工們就有大量業餘時間了。這裡到處是荒山、河流和胡泊,他們業餘時間上山採點野菜,挖點竹筍,打點野雞,釣釣魚,還可以養羊養豬養雞……一幅美好的生活圖景立刻展現在這群漢末首批煤炭工人的臉上。
果然,幹活剛幹一天,而且這一天真的只幹了四個時辰,陳至罡就給他們發錢,按照穿越人的夥食標準每人每天25錢。這些民工一看,媽呀,這麼多!
他們算了算,每天25錢,一年大約9000錢,可以買45石糧食。如果種田的話,一人耕五十畝,大約也是一年分到50石糧食,這個待遇已經跟種田差不多了,這是他們破産以來得到的最大的一筆勞動報酬了。
民工們高高興興地在工地工棚裡住下,蔬菜他們計劃在工地旁邊自種,也可以上山挖野菜和竹筍,肉類主要靠打魚和上山捕殺山雞野獸,糧食和食鹽等不能自己生産的物品,都到工地北面兩公裡多的“孝鄉邑”購買。
由於穿越人與古人夥食標準不同,而且不能吃古人做的飯菜,所以,穿越人都回到壽春吃住。翻譯張供盡管是寒士,但作為讀書人也不願跟民工同吃住,所以也回到壽春家中吃住。
每天早上,眾人在家吃過早餐,然後帶上午餐在早上七點城門開啟時出城,步行大約一個半小時來到工地指導民工幹活,跟他們一起勞動,或者湊在一起研究礦井安全技術、通風技術、蜂窩煤技術等等。下午又步行一個半小時,在晚上六點城門關閉之前回到城內吃晚飯,每天來回行走大約三個小時。
同學們從來沒有一天走過這麼長時間的路,一開始都感覺很累,每天回來後都像散了架一樣躺著不動。後來就漸漸習慣了,半個月後突然發現,這一天走了三個時辰的路,在工地還要指導工人幹這幹那,回來後居然還可以蹦蹦跳跳。
按照王侯生給他們制定的健身計劃,走路半個月後,他們開始用小跑加走路的方式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