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不要在打孩子了,他還小呢。”
那父親大怒,罵道:
“慈母多敗兒,你快給我讓開!”
說罷,他一推婦人,又揮動起了藤條。
那婦人雖被推開了一步,卻又趕緊返身,於千鈞一發之際將肩頭迎了上去。
這一下,又落到了婦人的肩頭之上。
這兩下雖然都沒有打到自己身上,可那小兒卻感到比自己捱了打還要疼。
他迅速轉身,對著大怒的父親跪下,眼中雖有倔意,卻仍是說道:
“父親,兒知錯了,你別再打母親了,要打打孩兒吧。”
那父親這才收起了藤條,訓斥道:
“知道錯就要改,明白了嗎?”
“兒明白了。”
那父親又看了看兒子紅腫的小手,終是說道:
“好了,讓你母親給你盛飯吧!”
便在他說出這句話時,那小兒眼中的最後一點倔意消散於無形。
婦人端著飯碗走了過來,向兒子說教道:
“你不要記恨你父親,他也是為了你能成材,知道了嗎?”
“嗯,爹孃都是為了兒好,孩兒知道了。”
這一次,那小兒服帖地低下了頭。
便在這小兒低頭的那一瞬,周佚的神識之中,多了一絲明悟。
這番感悟不僅有助於他對意境的揣摩,更是解開了他心中最大的困惑。
神識到達宏觀境後,他也曾嘗試培育四行生克蓮。
只是多了一行後,周佚那套抑克補生的理念便行不通了。
如今看到這一段父親責罰兒子,母親一旁相護,兒子起先執拗最後低頭的生動場景後,他終於從中悟到了更深一層的生克變化。
周佚收回了神識,長身而起道:
“生我者母,克我父!
生者有情,克者亦有情。
克不為制,而為使之成材,有若強木得金,方化其頑!
原來,這世間萬物,都逃不脫一個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