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十八年九月初二,在定遠侯白明熙被誅僅僅半個月後,夏國重兵趁著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偷襲了白玉關,發起了著名的西北之戰。
駐守的西北軍早在十幾日前就聽說了定遠侯和蕭青雲的事情,正在人心惶惶,而綏帝派出的接手之人卻還在路上,此時白玉關群龍無首。
軍士中有大量仍忠於定遠侯的人,認為綏帝給定遠侯的罪名就是欲加之罪,定遠侯
無論如何都不會是通敵賣國之人。定是綏帝畏懼定遠侯及其子的勢力,將其孤身調入帝都,找了個藉口誅殺了他,企圖奪了他的兵權。
軍裡也有不少認為蕭青雲才是天命所歸之人,定遠侯所作所為,只不過是心存善念,順應天時。定遠侯不僅是個忠君愛國的將軍,還是一個有人情味的父親。而且蕭青雲作為高階將領,從未做過半點對大雍不利的舉動,反而驍勇善戰,帶領他們多次大敗夏國的進攻,是一位真正的少年英雄。
蕭青雲領兵之時,軍紀嚴明,對待士兵卻又關懷備至,從來都能保證手下吃飽穿暖,可謂是大雍為數不多的賢明將領。如果蕭青雲歸來,他們仍願誓死追隨。只不過他現在生死未知,很多人都謠傳他已經死在了雍江裡。
另有一部分人認同綏帝決定的,這些人中,有不少平日自己就是軍隊的蛀蟲。所以對定遠侯通敵賣國,倒賣軍糧的事情深信不疑。還有一些人,認為自己的才能之前被定遠侯埋沒了,現在總算有了出頭之日。
當夏國士兵開始攻城的時候,混亂的西北軍縱然在白玉關附近駐紮了十萬人,卻不能第一時間協調起來,趕去救援。只有定遠侯的嫡系部隊,三萬人的奪命鐵騎在定遠侯副將張良的帶領下,衝去保護白玉關。
面對夏國派來的三十萬人大軍,奪命鐵騎縱使再厲害,也無法抵擋多於己方十倍的兵力。在拼死抵抗後,奪命鐵騎超過一萬的英勇將士命喪白玉關戰場,主將張良戰死。剩餘的殘部在嚴沖和姜邵衡的帶領下,退守至離白玉關二百里外的肅州城。
作為大雍最重要的防線,白玉關於九月二十五日城破,守城的兩萬將士俱亡,白玉關落入夏國之手。
白玉關破城是西北之戰的重要轉折點,自此之後,西北大軍兵敗如山倒。綏帝震怒,調遣多位大將去指揮西北戰役,並從仙人關調集十萬兵力前往馳援。但種種努力,都未能挽回西北戰場的頹勢。
在短短三個月裡,多個重要關卡被攻克,邊關重鎮接連失守,陽關、嘉峪關、肅州俱都淪陷。
等西北軍退至距離白玉關六百里外的甘州之時,只剩下了不到十萬人。而作為這場戰鬥的主心骨,奪命鐵騎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只有一萬軍士存活下來。而這活下來的一萬軍士也是個個帶傷,戰鬥力大受影響。
截止建業十八年冬,夏國已經吞併了大雍西北的六百里的領土。隆冬時節,兩國暫時休戰,休養生息。
冬日的西北,六百里的焦土已經變成了一片死寂。茫茫大雪覆蓋了戰場的慘烈,無數白骨埋於大雪之下。而西北的百姓則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家園被毀的切膚之痛。縱然有一部分百姓提前向東南逃去,但還有更多百姓因為相信西北軍而留在的當地。
結果在西北軍節節敗退之時,成了首先受到衝擊的人。加上冬日的大雪,被奪衣奪糧的西北無辜百姓大批凍死在了試圖逃難的路上。西北在繼南方之後,成為了第二個流民滿地的地方。
而此時奪命鐵騎的現任將領嚴沖和姜邵衡正頂風冒雪從甘州一路向南方趕去。吳未傳信給他們,說蕭青雲已於三日前在金陵城甦醒過來,速召他們前來金陵匯合。
與此同時,身在金城的前撫南侯世子萬明德也收到了訊息,派了自己的二兒子萬峪以及嫡長女萬萍快馬加鞭趕赴金陵。
金陵的冬日隨不像西北或是永華城那樣漫天大雪,卻有一種特別的陰冷。已經昏迷了四個多月的蕭青雲奇蹟般的甦醒過來,為他擔憂受怕的眾人總算可以長舒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