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閥造假,打造天才人設,只為進入養老聖地》
文章的前半部分,將林曉在論壇上完成的三個專案給描述了一遍。
著重的寫了這三個專案的設計難度,並且突出了一下林曉每個專案完成的間隔時間。
來凸顯一下,那麼短的時間內就不可能完成這個專案。
而在描述完三個專案之後,後半段則是著重的描述關於戴森球研究所。
“戴森球研究所,在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養老聖地。外行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是內行人都知道戴森球研究所是一個什麼地方……”
“在一百年前,曉爺啟動了戴森球計劃,並且設立了戴森球研究所。那個時候的戴森球研究所無比的輝煌,是整個聯邦中最大的一個研究所。不過在這一百年後,戴森球研究所早就不是以前的輝煌時代。”
“戴森球專案早就停止了,現在在戴森球研究所中的研究員早就是混吃等死的……”
而接著,這篇文章深度剖析了一下戴森球研究所裡面現在的現狀。
看到這裡的人,此時才明白這篇文章的深意。
這篇文章打壓林曉手其一,而其二則是揭露戴森球研究所的現狀。
“那裡現在根本不是人類未來能源的希望,而是一群有關係的蛀蟲佔著茅坑不拉屎。”
最後的這句話,將文章的高度上升,引爆了網路上的聲音。
一時間,聲討聲一浪高過一浪。
有討伐林曉關係戶的,有要求徹查戴森球研究所的。
“聯邦政府欺騙了我們,要求徹查戴森球研究所!”
“拿著我們的納稅錢,就去養一群蛀蟲,我們不甘心!”
“查清張曉的關係網,到底是哪個實驗室在他背後做支撐。”
“我們要一個乾淨的學術環境,不是各種欺騙,各種學閥,各種蛀蟲!”
…………
林曉憋在實驗室裡面三天,將整個戴森球的專案推進到了90%。
當初未來的林曉死前,就已經將整個專案完成了80%。
奈何差一點,似乎是他故意留下的,並沒有對其進行完成。
未來的林曉將戴森球的設計進度達到了80%,後來的人將其推進到了95%。
不過似乎因為計算出來所消耗的能源太多了,所以計劃就擱置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