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撿來的碗盆可以要嗎>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2 / 3)

這裡以湖石、小池互相依傍建成小園,臨水築軒,取詩意名愁眠。北側的攢尖小園亭,移楊瓚故宅內亭名水月亭,這裡是一處紀念名人名居的景點。

楓橋古鎮唐宋至明清一直是全國著名的商貿集鎮,因這裡商品豐富、資訊通達,而成為人口密集的地方,從而沉積了濃厚的吳地民俗民風和各種民間藝術。現在在江楓洲上恢復了一條明清古街,重建了渡口、驛站、米行、當鋪等景觀。

仿古的楓橋米行,明清時候,楓橋古鎮是京杭運河沿線重要糧食集散地,米行遍佈全鎮,後漸衰,現古街恢復舊時米行場景,重現昔日繁華韻味。昔時的當鋪。高高的當鋪櫃檯,個子矮的要踮腳才夠得著,想起魯迅筆下的當鋪。櫃檯裡的場景倒是十分寬敞氣派。

明清古街的盡頭是楓橋水馬驛,再現了政令傳播、物資運送、接待官員的場景。還邀請了蘇州各種民間藝術大師來操作表演,展示作品。如蘇繡、玉雕、石雕、燈綵、剪紙、文房四寶等。

這些民間藝術大師心甘寂寞和清貧,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守護著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江楓洲名人名藝坊的建成,給了他們一個舞臺,向中外遊客集中展示吳地民間工藝,可以較深刻的瞭解蘇州。

街上有一家剪紙店鋪,裡面展覽、出售華國民間剪紙,工藝精巧,美輪美奐。松楓閣裡展覽著各種太湖石,姿態萬千。鳳英繡莊,各種各樣的精美刺繡展品。楓橋書畫院內掛著書法字畫。據說文人墨客常常匯聚於此切磋字畫。

劉天宇對這東西倒是沒啥感覺,倒是周若蘭挺有興趣,玉手一揮很是乾脆的買了一大堆的東西,都讓店家送去入住的名宿旅館了。

從剪紙店出來兩人也沒停歇又去了寒山別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據說明代民間高士趙宦光,將他的父親葬在在楓橋附近的支硎山南面,就和夫人開山鑿石,種植花木。造園隱居住於此守墳,因此此地得名寒山別業。

又因為園依山而建,所以既有山林野趣,又有人工之美,有千尺雪、雲中廬、驚鴻渡、綠雲樓、飛魚峽、弛煙驛、清輝樓等十幾景。

趙氏夫婦和他們的友人。寫了許多詠園詩,如松風二十里,花店野棠村。已是山深處,無嫌客到門;樹色千重碧,溪聲萬壑流。烏啼花塢暖,楓落石門秋等等,從中可以看到園景的優美。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六次臨幸,並賜詩三十餘首。

驚鴻渡就是寒山別業中的一景。將它沿用於江楓洲古運河碼頭渡口,讓人回味,古代這裡人潮如流,盈浪喧天的情景,驚破了天上的彩虹,驚擾了仙界的寧靜。重簷飛戧的渡口建築高聳於楓橋北街,是北部景觀的高潮。

驚虹渡三個大字是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瀟灑豪放,確有驚天的氣魄。牌坊對聯雲霞流麗東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鮮是乾隆皇帝南巡時所賜,現由著名書法家重書。

劉天宇很是認真的觀摩了這些書法,奈何他不精此道,因此無法看懂其中的韻味。

倒是周若蘭,因為家庭環境的原因小時候曾經練過毛筆字,而且書法也算是得以入門,所以對於觀摩眼前的書法她倒是比劉天宇受益的多。

碼頭兩邊的石獅子雕刻精到、威武凜凜,是江楓洲北端鎮洲守護神。劉天宇二人遊覽完江楓洲,對楓橋的瞭解也就意味著對蘇州有了初步的瞭解。蘇州是個水城,以橋多著稱,明代詩人說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

兩人不僅走過了蘇州最古老、最有名的楓橋、江村橋,還走過了一座亭橋漁隱橋、一座廊橋聽鍾橋,兩古兩新一共四座橋。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古運河畔楓橋古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歷史上寒山寺曾是十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鍾閣等。寺前的和合太湖石,由寒山拾得首倡的和合思想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建的普明塔院,仿唐寶塔氣勢雄偉,結束了寒山寺六百餘年無塔的歷史。

劉天宇漫步走在周若蘭的身後,欣賞著美人淺笑輕嗔的嬌美,看得很是入神。

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鐘為仿唐式的古銅鐘,鐘面主體銘文,大鐘裙邊上鑄有九幅精美的飛天圖及六銑口裙邊。整個鐘體造型浩大、厚重、秀美。是一件反映當代中華梵鍾文化的藝術珍品。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