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可能會對各位讀者失禮,但確實和「君之名。」最適合的還是動畫電影這種形式,我是這麼認為的。
本書「君之名。」是我導演的將於2016年夏天公開的動畫電影小說版。就是俗稱的電影小說化,但實際上在寫這篇後記的時候,電影還沒有完成。距離完成大概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所以小說版得以先行問世,所以呢,電影,小說,哪一個才是原作的問題,出現了微妙的空間。藉由寫這本小說,我自己也有新的認識。三葉的神經真的有點大,瀧對於女性真是不知道怎麼應對之類的。對電影的後期收錄讓各位演員和聲優進行聲音收錄的工作)也出現了一定的影響。像這樣互相補正一樣創作電影的方式,或者說書寫小說的方式於我還是第一次,說實話十分新鮮。
小說和電影在故事的大綱領上雖然沒有區別,主視角卻稍有差距。小說版是瀧和三葉的第一人稱,也就是隻以這二人的視角推進。他們所不知道的事情並沒有描述。另一方面,電影卻是第三人稱——也就是鏡頭所反映的世界。所以,對瀧和三葉以外的眾人進行「俯瞰」的場景也不在少數。兩方自然都各有其獨特的魅力,但媒體的本質屬性上的特點決定其必然會是相互補充的。
小說雖然是一個人完成,電影卻是合力構建之物。「君之名。」的指令碼,是和東寶電影公司)的「君之名。」團隊經由數月打磨出來。製作人川村元氣老師總是當機立斷說出意見,我雖然私下有時會覺得不妥對待重要的事情過於武斷),但一般都是川村老師在帶著我走。
另外,在自家和電影製作室寫這個小說的比例,基本上是對半開。但這篇小說能夠完成必須要感謝電影的作畫監安藤司老師。不是說從安藤老師那裡得到了什麼啟發,而是安藤老師對於電影近似於獻身一樣的付出,得以讓我在電影製作無比忙碌的現場仍然能獲得一絲安心,從而擠出創作小說的時間。
然後要說的,就是為電影擔當音樂的radps的裡當然沒有bg的播放,但radps歌詞的世界也給這個小說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電影「君之名。」中音樂所承擔的角色固然重大,在電影和小說中分別是如何登場演出的,諸位如能親自確認的話是我的榮幸做到這點的前提是也觀看了電影。請大家務必捧場!)
剛才說了「和「君之名。」最適合的還是動畫電影這種形式,我是這樣想的」,但那時因為電影版,是由上述的諸多才華橫溢的各位創作的結晶,是遠遠淩駕於個人能力之上的存在。
但我最後還是寫了小說版。
心情就在不覺間轉變成為,想要去寫。
理由是,世間就有瀧和三葉這樣的少年少女。這篇故事當然是幻想類作品,但我相信在哪裡有和他們有著類似經驗,類似思緒的人們。失去了重要的人和場所,但仍然決定要與之抗爭。現在還未相遇,但總有一天絕對會相遇,這麼相信並且伸出手的人。而這種想法,有必要用和電影的奢華不一樣的厚重性來進行描寫,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理由。
非常感謝各位能夠購買並且閱讀本書。上傳者:非常感謝各位能下載並且閱讀此書。)
二零一六年三月 新海誠
解說
川村元氣
「拜託由您來寫解說」
 ix·的會議室裡新海誠這麼說道。
日本動畫製作公司,新海誠前幾作均由此公司製作
突然的請願讓我有些狼狽,「解說」這種東西應該是由第三者視點來客觀進行的,我是這麼回答的。
我是「君之名。」的製作人,已經沒有這種視點。
但新海誠仍然沒有退讓,十分堅決讓我來寫。
那之後過了幾個月,讀完了小說。非常棒的作品。
而此時也大概明白新海誠拜託我的理由。
他不是希望有人「解說」。而是希望藉由熟識的人將這篇小說誕生的經緯「暴露」出來。
兩年前,和新海誠決定要做長篇電影。
那天晚上,我和新海誠在有樂町的高架橋下的廉價居酒屋裡喝酒。
我拿著雞尾酒,他是紮啤就在聊天。
「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五厘米」。
美麗而壯大的世界中,少年少女相逢的物語在新海誠筆下成形。而最新作希望能入選「新海誠的精選輯」,我傳達了這個願望。
還不知道新海誠的人能夠透過接觸這部作品感到震撼就如我在十四年前看到「星之聲」馬上為之傾倒一樣)。而一路看下來新海誠的作品的人能夠再次親眼確認新海誠的才能的躍進。
另外,我還說了希望新作能夠無限接近一部樂曲新海誠過往的作品都是伴隨著優秀的音樂)。有喜歡的音樂人嗎?我這麼問道。然後他舉出了一個樂隊的名字。所以我藉著酒勢,就給那個以前熟識的樂團代表發了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