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工業民科重回1977> 第三百二十四章 電子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二十四章 電子城 (1 / 2)

時間很快到了八月,電子大廈如期竣工,新落成的大廈成了本地人引以為榮的一座建築也成了深.圳的一個地標。電子大廈建設期間就引來了不少關心特區建設的國內外人士關注,他們從香港的落馬洲遙望電子大廈工地,以此來評判特區建設的進度和行情。因為這時的深.圳四周都是一馬平川,從香港落馬洲可以看到電子大廈,從電子大廈也可以看到落馬洲。

這座大樓與周圍22萬平方米的土地都是被叫作上步電子城,電子大廈的二樓被設為國內出口電子產品展廳,這裡開業之後必然會吸引不少港澳和海外客人。彼時來購買收音機、錄音機的內地人,也常常在大廈裡排著長隊。

史翠珊代表東星電子公司和半導體公司同大廈的擁有者中電公司達成了協議,長期租賃了二樓200平方米的展臺,租金每年10萬元人民幣,那是相當的便宜!

中電公司也非常高興,他們就期盼著國內來的客商越多越好,當然最好是真金白銀的拿錢過來,像東星集團這樣爽快的客戶其實並不多,大部分都是要中電公司照顧的關係戶。大家原來都是機械部下屬單位,同氣連枝打斷胳膊連著腿也不好死要錢。

同時史翠珊也代表香港事業集團和特區政府簽約,在電子大廈及中電公司旁邊批了兩塊土地,說是電子大廈的旁邊其實離這座地標很遠,皆因為旁邊的中電公司。因為中電公司佔了上步電子城的一半面積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地主,這也讓它有了成為深.圳房地產開拓者的機會!

說白了,林強生想要這片土地就是要做房地產的,這兩塊土地拿來做廠房用上個10年等到將來把廠房一拆就能蓋商業樓租賃商鋪每年都有大量的利潤。

因為電子大廈已經成了國內發展電子產業的第一樓,以後國內眾多的電子企業都會入駐這棟大廈,讓它成為帶動深.圳電子產業發展的基石

而林強生卻是看中了這裡的房地產業,現在無論是電子大廈還是中電公司,以及後來者華強電子公司愛華電子等等商家還沒有看到深.圳房地產業的巨大潛力,他們那些管理者還在做著依靠生產錄音機、收音機、電子錶發展中國電子工業的美夢。

可惜外國人也不是活雷鋒。甚至他們就是有用這種小產品大量賺走國民財富的心思。產品換代、技術遏制,在發展的道路上領先者給後進者設定了一項項困難,依靠這些初級產品是根本不可能振興民族工業的!

這些光榮的開拓者實際上扮演了一回扼殺民族工業的劊子手,外國人用這些初級電子產品衝亂了國內的電子工業。造成了80年代到90年代國內電子行業處於最為艱難的一段時間。

當然了,電子大廈的建立是為了增強國家電子實力想要以點帶面,但這座大廈以及周邊的上步電子城實際上卻長期受制於低水平的來料加工階段,就連電子錶上的機芯都很長時間是在香港加工生產拿到國內組裝成品的。深.圳大量的小廠家就是處在這種低端的組裝行業,只能生產個殼子而已。

一個小老闆幾個工人幾臺熱塑機就形成了一家家山寨的小工廠。電子來料加工業的初衷是好的,但正因為這裡離著港澳臺太近了,急功近利想要發財的投機者蜂擁而入漸漸的這種山寨做法遍地開花形成本地獨特的文化。

林強生的公司由史翠珊領銜,為了來往港澳方便一些,東星公司在香港成立一家空殼公司,然後這家公司在史翠珊的帶領下到內地來投資,這家公司變成了真正港企的身份,這個身份在這個地方有著相當大的優惠!

各種優惠措施接踵而至,像土地無償使用、未來五年免稅、出口創匯專案享受優先退稅等等讓史翠珊等港商驚訝不已的好處!

而像香港事業集團這樣帶著大量資金來到內地建設的港商還很少,大部分都是來試探的。加上港人認為香港未來前途未卜,這時期的港商雖然由於香港高企的房價而使得加工利潤減少但還沒有想到把製造業轉移到國內。

“深.圳東星電子廠、深.圳電子大世界大廈”兩塊牌子已經分別立了起來,兩處佔地面積總共1.5平方公里,這個面積比後世富士康工廠的面積少了三分之一,但也是相當大了。

史蒂夫波特曼來到了深.圳,中銀分行大廈專案被中銀方面委託給了貝律銘設計師負責設計。這位設計大師至少需要一兩年才能設計出作品,在這段時間東星物產也不能閒著正好承包了這兩處工地的建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