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法學生圖片的圖片> 第1199章 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99章 波 (1 / 3)

這個軟體有點像是扣扣音樂的感覺。

林雙拇指在這個介面上輕輕一劃,分頁並不是歌詞,而是一篇文字資料,簡單解釋了發聲和語言的內在機制。

氣流衝擊聲帶,振動發出聲音,調整聲帶的張力,就能改變聲音的頻率。說話和唱歌時,肺部撥出的氣流透過聲門附近的狹窄的氣道,氣流加快,兩片聲帶互相靠近,合攏,氣流累積再次推開,週而復始。

聲帶和空氣相互作用的振動就是聲音的來源!

說話不只是聲帶的問題,還有呼吸與口腔舌頭以及鼻腔等關鍵器官的配合,而這需要大腦中高階語言功能區域來控制協調。

關於聲音與語言的一些“基本常識”,都在這裡提到了。有些地方還可以接著點下去,內容大致和林雙在網上了解的差不多。

他因為之前任務獎勵的原因,也特意上網去學習了下,聲音的來源,相互作用。

人的聽覺形成,動物的聽覺。

所謂的骨傳導,最為人所知的是貝多芬。

耳聾後仍然能譜曲,利用的就是骨傳導,從理論上來看,並不能將外界空氣的振動轉換為骨傳導的聲波,因為面板表面的阻尼首先就被過濾了。但如果直接接觸振動物體表面,倒是可以。

貝多芬就是這麼幹的,他將棍子硬物抵近鋼琴,透過牙齒傳入顱內,聲波直接經顱骨途徑使外淋巴發生相應波動,並激動耳蝸的螺旋器產生聽覺。

身為大音樂家,很清楚自己聽到的是什麼音,在腦子裡也可以形成音樂印象,這是好聽,還是不好聽。

骨傳導的傳導方式一般有移動式和擠壓式兩種方式,二者協同可刺激螺旋器引起聽覺,其具體傳導途徑為:“聲波顱骨骨迷路內耳淋巴液螺旋器聽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

骨傳導效率是很高的,蛇和大象就是很好的例子。

蛇並沒有耳孔、鼓室、鼓膜及耳咽管完整的聽覺器官,但它有聽骨耳柱骨,內端與內耳的卵圓窗相接,外端與方骨中央部相連,透過身體對於地面的振動“聽到”聲音,但主要並不是空氣中聲波,而是對於地面振動的感知,因此蛇類對於地面以下的地層動向是比較敏感的。

大象也會用骨傳導的方式來“聽到”遠處的聲音,它們會用前腳儘量貼近地面,以拾取到足夠大的振動,透過骨傳導到內耳聽到遠處的次聲波,這種聲波在20hz以下,傳播距離很遠,在人耳敏感的範圍以外,但大象卻能感受到這種聲音!

問題就在如何將外界的聲音轉入顱骨而已。不過正常情況下,人也不需要用骨傳導來獲取聲音,但如果人的聽力下降,或是因故受損,這時就需要利用一些技術,......

這裡甚至還提到了動物的語言。

“還研究動物語言嗎?”

“有收集音訊,動物的語言並沒有人類這麼複雜。”

也是,動物傳遞訊號可不光是靠吼叫,當然這方面也研究並不是說明林昭這邊人很閒,只能理解為,全面。

“動物訓練後可以幫助人類很大的忙,所以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林雙劃回前頁,按下按鈕,學著說了個a。

接著馬上手機上出現了兩者的聲紋對比。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