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元豐三年,襄陽城三更天突現異象:西北方有赤星如鬥,墜於北街金家後院,落地時騰起黃綠二色煙霧,經久不散。時任襄陽通判的歐陽修之侄歐陽景,在《襄陽夜錄》中記曰:"是夜星分兩色,金芒繞藤,黃氣成閣,殆有異人出焉。"
第一章:神籽降世
大宋元豐時,有一個名叫金守誠的貨郎,他的一生充滿了奔波與勞碌。金守誠的足跡遍佈了大江南北,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鄉村,他見證了無數的風土人情,積累了豐富的閱歷。他的生活雖然充實,但內心深處總有一絲遺憾,那就是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直到有一天,金守誠偶然來到了襄陽,這裡的山水之美深深吸引了他。襄陽的山水如同一幅精美的畫卷,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讓人心曠神怡。金守誠被這裡的美景所打動,決定在這裡定居下來。他選擇的居所位於北街,這裡雖然不是最繁華的地段,但風景秀麗,環境寧靜,讓人感到無比的舒適和愜意。
金守誠的妻子黃氏,是城中一位技藝高超的繡娘。她的繡品精美絕倫,每一針每一線都透露出她的用心和巧思。黃氏不僅心靈手巧,而且性格賢淑,深得鄰里好評。她和金守誠的感情深厚,兩人相敬如賓,生活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幸福和滿足。
然而,儘管夫妻倆感情深厚,成婚五年來卻一直未能有子嗣,這成了他們心中的一塊心病。他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求醫問藥,甚至向神明祈求,但始終未能如願。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幾乎要放棄希望,認為此生可能無緣擁有自己的孩子。
就在他們幾乎要放棄希望的時候,金守誠決定前往武當山,希望能求得神靈的庇佑。武當山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山上的真武大帝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祇,掌管著武藝和長壽。金守誠帶著一顆虔誠的心,踏上了前往武當山的旅程。
經過數日的跋涉,金守誠終於到達了武當山,參拜了真武大帝。他跪在真武大帝的神像前,虔誠地祈禱,希望神明能夠賜予他們一個孩子。在下山的路上,金守誠遇到了一位仙風道骨的仙童。仙童似乎早已知曉他的來意,從袖中取出一個油布包,遞給了金守誠,並告訴他:“這是真武大帝賜予你的,它將了卻你的心願。”
金守誠懷著滿心的感激和好奇,小心翼翼地開啟油布包,發現裡面竟然有一顆鴿卵大小的種子。這些種子的表皮泛著金屬光澤,仔細觀察還能看到隱約有符文在流轉。金守誠知道,這絕非凡物,他帶著種子匆匆趕回家中。
回到家後,金守誠迫不及待地將種子交給了妻子黃氏。黃氏按照金守誠的描述,將種子埋在了牆根下。第二天清晨,當他們起床時,驚喜地發現牆根下竟然破土而出嫩芽。這些嫩芽生長迅速,莖稈粗細如同兒臂一般,藤蔓上還生著金銀雙色的卷鬚。
到了第三日,藤蔓已經越過高牆,在黃家的院子裡肆意生長。它們開出了一朵碗口大的花,花瓣半金半黃,色彩斑斕,美不勝收。花蕊中心有一顆顆露珠在滾動,當這些露珠滴落時,竟然落地成金箔狀的碎屑,閃閃發光,宛如天降的黃金。
這一奇蹟般的景象很快就在北街傳開了,人們紛紛前來觀看,無不驚歎於金家的奇遇。金守誠和黃氏更是欣喜若狂,他們知道,這顆神籽不僅了卻了他們多年的心願,也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喜悅。他們感謝神明的恩賜,也感謝命運的眷顧。
第二章:隔牆之爭
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上,黃家的戶主黃伯庸,曾是一位科舉考試中屢試不第的書生,他以開設私塾教授學生為生。黃伯庸的生活雖然平凡,但充滿了書卷氣和對知識的追求。他每天清晨,總是第一個起床,點燃一盞油燈,開始他的讀書生活。他的書房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從四書五經到詩詞歌賦,無所不包。他不僅自己讀書,還鼓勵他的學生們勤奮學習,希望他們能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一天,他注意到鄰家金家的藤蔓竟然越過兩家之間的牆垣,不僅爬到了黃家的院子裡,還在那裡開出了美麗的花朵。黃伯庸心中感到非常驚異,他憂心忡忡地對妻子李氏說:“這藤蔓的根在金家,但它的枝葉卻在我家院子裡開花結果,這恐怕不是什麼好兆頭。”
李氏性格剛烈,立刻拿起一根竹竿,打算將那些花枝打落。然而,就在她揮動竹竿的瞬間,藤蔓彷彿有靈性一般,巧妙地避開了竹竿的攻擊。更令人稱奇的是,藤蔓在枝頭結出了一個臉盆大小的葫蘆,葫蘆的表皮閃爍著金色的光澤,彷彿鍍上了一層黃金,整個院子都被映照得如同披上了五彩繽紛的綢緞。
這個葫蘆的出現,讓黃伯庸和李氏感到非常驚訝。他們從未見過如此奇特的植物,更未曾想過它會出現在自己的院子裡。黃伯庸仔細觀察這個葫蘆,發現它的表面不僅有金色的光澤,還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一些奇異的符號,彷彿是某種神秘的文字。他心中充滿了疑惑,不知道這個葫蘆究竟預示著什麼。
黃伯庸決定去請教古城的智者,希望能解開這個葫蘆的秘密。智者聽了黃伯庸的描述後,沉思片刻,然後緩緩說道:“葫蘆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吉祥之物,它代表著福祿雙全,而且葫蘆的形狀像一個寶瓶,象徵著財富和長壽。你家的葫蘆如此之大,金光閃閃,這可能是上天賜予你的福氣。”黃伯庸聽後,心中稍微放寬了一些,但他仍然有些擔憂,畢竟這個葫蘆是從鄰家的藤蔓上長出來的。
回到家後,黃伯庸把這個訊息告訴了李氏,兩人決定好好照顧這個葫蘆,看看它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他們每天都會給葫蘆澆水,施肥,確保它能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隨著時間的推移,葫蘆越長越大,金光也越來越耀眼,甚至吸引了鎮上許多人的目光。人們紛紛前來觀看這個神奇的葫蘆,有的甚至帶來了禮物,希望能夠沾上一些福氣。
終於,到了葫蘆成熟的那一天,黃伯庸和李氏懷著緊張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將葫蘆摘了下來。他們發現,葫蘆的內部竟然空空如也,沒有任何種子,這讓他們更加困惑。就在這時,智者再次出現,他微笑著對黃伯庸說:
“這個葫蘆之所以空無一物,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恩賜。它代表的不是物質上的財富,而是精神上的富足。你們的善良和好學,已經得到了上天的認可,這個葫蘆就是最好的證明。”
黃伯庸和李氏聽後,恍然大悟,他們似乎明白了什麼。
金家的主人金守誠聽聞了動靜,急忙趕來檢視。他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平日裡以精明著稱。兩家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黃伯庸援引《宋刑統》中的規定:“鄰地植物越界,果實在誰地歸誰。”試圖證明葫蘆應當屬於黃家。然而,金守誠卻堅稱藤蔓的根是在金家,因此葫蘆理應歸金家所有。雙方爭執不下,最終決定將此事鬧到縣衙,請求知縣王大人來裁決。
知縣王大人聽聞此事後,也覺得這是一件奇事。他命人取來秤,準備稱量葫蘆的重量,以決定歸屬。當衙役將葫蘆放在秤上時,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葫蘆的重量恰好是九斤九兩,不多也不少,彷彿是天意所定。王大人沉思片刻,然後緩緩開口:“此葫蘆重九斤九兩,寓意深遠,非人力所能及。依我之見,此物應該歸黃家所有,但金家亦有貢獻,故葫蘆應由兩家共同擁有。”黃伯庸和金守誠聽後,雖然心中仍有不甘,但也只能接受知縣的裁決。
第三章:雙生異象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午後,縣衙內聚集了眾多的百姓,他們懷著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想要親眼目睹那傳說中的寶葫蘆。知縣王大人端坐在高高的公堂之上,他的目光威嚴而深邃,彷彿能洞察一切。隨著他一拍驚堂木,整個縣衙頓時安靜下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