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是張知節的小舅子,但是內閣給徐光平定的封賞也不高,排在了末尾。楊廷和原本在意的是前面,只是大略掃了一眼後面,因為後面的人皇帝可能都不知道是誰。
沒想到正德皇帝竟然將徐光平給的封賞改了,實授千戶,還給了一個副千戶的襲職。
這個封賞也不低了,畢竟徐光平去遼東溜達了一圈,能得一個實授千戶還有一個副千戶的襲職也算不錯了,畢竟徐光平也才十六歲,還沒成親呢。
楊廷和沉吟之後就合上了奏章,雖然對此有些異議,但是並沒有因此就去找正德皇帝理論。一個副千戶而已,還不值得他勸諫皇帝。
但是楊廷和卻在琢磨正德皇帝這其中的用意。看到這個改動之後,楊廷和原本認為正德皇帝對張知節心有芥蒂的看法,又動搖了。
但是不管如何,這次的彈劾也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雖然不知道對正德皇帝有沒有警醒,但是至少張知節有所警醒了。
關於封賞之事終於定了下來,朝中的百官知道之後盡皆愕然,因為竟然沒有關於張知節的封賞,這讓他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那些上了奏章的官員們懵逼之後就感到驚喜,難道是因為他們上的奏章,所以皇帝才罷了對張知節的封賞?
原來自己竟然這麼牛逼?自己竟然從來都不知道。他們激動過後就有些感慨,難道聖眷無人能及的昌國公終於栽了?這很可能就是一個徵兆。
雖然眾人談不上幸災樂禍,但是心中還真有些複雜莫名。畢竟張知節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樣壓在朝中官員的頭上,無論是功業還是權力。
畢竟徐光平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多數官員們並不會注意到他,所以這些官員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昌國公聖眷受到了動搖。
當然他們不會以為昌國公的地位就此會一落千丈,畢竟昌國公的功勞在那裡。但是他的聖眷減弱了之後,至少不會讓人想到就敢受到那種如山一樣的壓力。
他們更希望的是,昌國公的權利能夠被壓制,雖然昌國公並沒有刻意攬權,但是在他手中的權利還真不小。
特別是在海事上,昌國公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無論是水師還是海事衙門,全都是昌國公的心腹。
如今無論是水師還是海事衙門可都富得流油,涉及的財富十分龐大,對於海上貿易影響十分巨大。這本應是他們文官主導才是啊,但是現在他們文官卻根本插不上手。
這些年,在張知節的影響下,武將勳貴們隱隱有抬頭的跡象啊。如果張知節的聖眷減弱的話,那他們就有機會插手海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