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節此次出京是最順利的一次了,在加上紫衣已經先一步回府了,所以等張知節回去的時候並沒有引起什麼轟動。
不過闊別半年之久,還是十分想念的,所以府上也熱鬧了起來。張知節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朝野間已經被這八十萬兩稅銀給震驚了。
原本去年的時候,張知節和文官集團的關系就緩和了,所以朝野間對張知節頗多盛贊。
就在朝野盛贊張知節的時候,卻也有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冒了出來。三邊總制楊一清回京述職,先是將張知節告到了內閣,然後又將張知節告到了正德皇帝那裡。
如今朝野中正在盛贊張知節呢,就連內閣大學士也對張知節盛贊不已,所以面對楊一清的告狀只是勸解了一番。
楊一清自然不服,他可是朝廷的老資歷,所以就直接繞過內閣告到正德皇帝那裡去了。
正德皇帝也十分頭疼,楊一清常年鎮守三邊勞苦功高,但是正德皇帝也不願苛待張知節,所以也就細心勸慰了一番。
不過楊一清也是個犟脾氣,正德皇帝十分無奈,最後只能撂下話道:“朕是不管了,朕把張知節叫來,你自己找他去吧!”
於是沉浸在天倫之樂中的張知節莫名其妙的就被叫到了宮裡,在路上張知節就收到了訊息,原來三邊總制楊一清入京述職,到處懟他!
張知節覺得有些莫名其妙,這些年自己一直都是在京裡折騰,去南方折騰,和北邊可沒什麼關系啊!況且自己這次改變了國庫捉襟見肘的狀況,國力上來了對三邊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楊一清,張知節還是十分欽佩的,此人文德武功,能出將入相。楊一清常年鎮守三邊,勞苦功高,朝野稱頌。不過張知節和他還真沒什麼瓜葛,也沒有什麼仇怨。
到了乾清宮,張知節一眼就見到了束手而立的楊一清。張知節快步走近了,問旁邊的小太監道:“皇上呢?”
小太監束手陪笑道:“回小侯爺,皇上去坤寧宮了!”
楊一清一直都在打量著走來的張知節,楊一清雖然常年駐守三邊,但是也有回京的時候,倒也見過張知節,因此認識他。
不過張知節卻不認識楊一清,不過這裡沒有別人,張知節也知道這黑黝黝的老頭就是楊一清了。三邊多風沙,這老頭風沙吹多了不黑黝黝的才怪呢。
旁邊的小太監這才嚥了口吐沫,緊張道:“小侯爺,這是右都禦使、三邊總制楊一清楊大人,是在此等候小侯爺的!”
張知節這才如夢初醒般,拱手笑道:“原來是楊大人,楊大人鎮守三邊多年,勞苦功高心慕久矣!”
雖然只是見過幾面,也常年身在邊疆,但是大明誰不知張知節的大名?這些年來圍繞著張知節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堪稱傳奇!如今張知節身居高位並不是沒有道理,平心而論張知節確實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他要懟張知節,但是他依然對張知節欽佩不已,特別是此次張知節開海,讓大明朝的國庫寬裕了不少!身為三邊總制的楊一清深深感到了國庫緊張的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