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的空間有限,再開一個學前班,那就必須重新再蓋一間房屋。”
“是是是,夏公子說的是,這會兒秋收也忙完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今晚我就叫村裡的男人商量怎麼動工。”
村長不知什麼時候湊到了人群中,夏瑾一鬆口,他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然後又討好地笑道:“夏公子,你看我這小孫子今年六歲了,他上哪個班合適啊?”
其他人也眼巴巴的看著他。
“……容我想想。”
夏瑾頭疼,這事情怎麼越來越複雜了。
村裡的孩子以前都沒有學習基礎,有些十四五歲的少年,還鬥大的字不識一個,他也只教了他們幾個月,每天還只教半天,他們再聰明學的也很有限。
再說他教了這麼久,還真沒發現一兩個天才。
如果單單按學習進度來看,村子裡所有孩子都只能上學前班。
可是有些少年都十多歲了,是家裡大半個勞動力,真要按部就班的教,既不現實也不可取。
夏瑾只能因材施教,如此一來,他的工作量就大了。
因此,當天他給孩子們做完登記,就去找了村長。
“村長,村裡的孩子太多,年齡跨度又大,我不可能每人都是教同樣的東西,所以我想多分幾個班。”
村長有著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觀念,對讀書人非常尊敬,所以夏瑾話一出口,他想都沒想留答應了。
不就是多建幾個房屋的事嗎,以夏公子的才能去哪兒都能過得好,但他們明水村離了夏公子就不行了。
所以,村長遵循夏瑾的意思,爽快地組織壯丁挨著原來那座學堂建了好幾個單獨的房屋,日夜趕工,短短一個多月就建好了,還特別結實。
對了,現在學堂也有名字了,夏瑾給起的,名為青舍學堂。
原先那座四四方方的“學堂”,現在改名為少年班了。
而學堂則成了所有班的統稱。
因為房屋多了,村長還讓人在周圍種了一圈籬笆,然後選了個朝東的口子建了院門,上書青舍學堂。
遠遠一看,也是有模有樣。
明水村的村民每次走這兒路過,都是與有榮焉。
他們明水村也是有正經學堂的村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