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並不是夏瑾以往見的那種白乎乎的,但是夏瑾知道這應該是村裡能拿出最好的麵粉做的了。
夏瑾笑著收下,並且告訴婦人她家的孫子在學堂裡很乖很聰明,學東西很快,喜的婦人見牙不見眼,一個勁兒對夏瑾道謝。
[呵呵,你可要點臉吧。]
因為夏瑾每天教學生的那些知識,都是頭一天晚上,它教給夏瑾的。
現在它的宿主如此心安理得的接受別人的感謝,難道良心都不會痛的嗎。
夏瑾表示:不但不痛,還有些美滋滋呢。
一人一統互相傷害一番,夏瑾便忙著去教書育人了。
最開始還有人懷疑夏瑾亂教,畢竟村民基本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無法分辨,直到他們不辭辛苦偷偷拿著夏瑾教的那些跑到鎮上問了不少讀書人,確定沒問題,才放下了高懸的心。
為了彌補他們之前胡亂猜測夏公子,於是村民對夏瑾更好了。
對於這一現象,夏瑾是樂見其成的,村民見夏瑾接受了他們的東西,心裡也很高興。
當然,這其中也有例外。
秦家母子便是其中之一,秦母早年喪夫,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把兒子養育成才,這些年格外不容易,但同時她也是非常驕傲的。
她的兒子是方圓十裡最有才華的讀書人了,又長得一表人才,自從去年秦瑜中了童生,便有不少人上門說親。
可是現在,夏瑾的憑空出現,幾乎奪走了秦瑜的大半光芒。並非夏瑾才華比秦瑜多高,村民們也不懂這個。
明水村地勢不算貧瘠,這裡的人們也能自給自足,但離鎮上真心比其他村子遠得多,沒有先生願意來村裡教書,這個時候秦瑜作為村裡唯一的讀書人,所有人都會高看他一眼,連帶著秦母也受村人尊重。
村長曾經試圖提過讓秦瑜在讀書之餘教導一下村裡孩子們,卻被秦瑜婉拒了。
現在有了夏瑾全心全意教書育人,高下立現,誰還在乎秦瑜。
秦母卻因此氣的吃不下飯,以往仗著她有個會讀書的兒子,村民總會多多少少給她些東西,平時幫些忙,也因此讓秦母養成了貪小便宜的壞習慣。
最初村裡人幫她,是見她一個寡婦帶著兒子不容易,後來秦瑜讀書了,大夥兒才有提前結交未來秀才公的想法,可以說,這些年,她能把兒子養大,跟村裡人的幫助脫不開關系,甚至秦瑜的第一筆束脩還是秦母找村裡人借的呢。
大家都不容易,卻還是把錢借給了你,如今秦瑜成才了,一點兒都不願意回饋鄉裡。
當初秦瑜婉拒村長的事,私底下早就傳開了,不能說秦瑜不對,但秦瑜這做法未免太涼薄。